《活下去的理由》
(英)马特·海格 著
赵燕飞 译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8年3月
□张光茫
“抑郁症”,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很多名人都有抑郁症病史,张国荣、三毛、海明威、川端康成、丘吉尔、海子、阮玲玉、罗宾·威廉姆斯、张纯如、徐迟……那么,抑郁症到底是个什么疾病?其发病机理是什么?怎么才能得到治愈呢?带着这些问题,邂逅了马特·海格的《活下去的理由》这本书,也找到了答案。马特·海格以文学手法剖析自身心理困境,再现一段克服绝望、走出抑郁的生命之旅。
马特·海格在儿童时期缺少父母陪伴心生恐惧,在少年时期因为脸上的痦子被讥笑而滋生自卑,时常被梦游症困扰,终于,在24岁压抑的自我全面爆发为“恐惧型抑郁症”。《活下去的理由》形象生动地讲述了他的抑郁史和抑郁体验,可谓是用痛苦铸就的血书,给大众一个近距离认识抑郁症的机会。书中,马特·海格一面再现那些不被理解、无法言说又撕心裂肺的精神痛苦,代抑郁症患者发出那些不曾被世界听到的呼喊;一面又讲述他在爱的陪伴下,一次次击退黑暗的经历,向读者分享了一场绝望与希望并存、黑暗和温暖交织的生命之旅。
抑郁症如何来的呢?24岁那年,马特·海格和女友安德莉亚在度假的中途,他感觉有些不对劲,“头脑里出现一种奇怪的感觉,后脑勺靠近脖子的地方,也就是小脑的部位,出现了某种生理活动。强烈的脉动、颤抖,好像有一只蝴蝶被困在里面,还带有刺痛感。”他在床上躺了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也吃不下饭。第三天,他离开房间,去外面自杀。“如果你以为一个抑郁的人想要的是快乐,你错了。他们根本不关心什么快乐,那太奢侈。他们只想脱离痛苦。”脱离痛苦,就是那一刻马特·海格笃信的,假如恢复正常不可能,那么就清空自己,停止活着。
抑郁症只是情绪低迷、心情不好吗?“加油,坚强一点,振作起来!”这样的鼓励,是抑郁症患者希望听到的吗?马特·海格再现了与抑郁相伴的种种切身感受:“在抑郁症里加入焦虑症,有点像在酒里加入可卡因,它给你的全部感觉像按了快进键。如果你是单独的抑郁症,你就会感觉大脑像陷入沼泽,失去动力,迟缓不动。但如果加入焦虑症,你身陷沼泽中还会出现漩涡。逆水中的怪物像变异的鳄鱼一样,以最快的速度不停游动。”此时,那些你曾默默独自忍受的,无从面对又无法言说的精神痛苦,在这里终能得以释放。
了解抑郁症,就可以提前做个预防,当负面情绪出现的时候,有助于自我疏导。要识别抑郁并不难,马特·海格给出了几种,包括身心疲惫、过度自卑、精神运动性阻滞(动作迟缓、说话缓慢)、食欲不正常、烦躁易怒、频繁哭泣、快感缺乏症、突然内向等,最重要的一点是有厌世倾向。抑郁症患者的体验,犹如一个人被困在隧道,无边无尽的黑暗,或者是在海底,或者是大脑像着火了,深陷其中,无法自拔。每种体验都被它过滤,放大,在最极端的情况下,敏感到神经质,那些正常人几乎不会留意的事物却会对抑郁症患者产生压倒一切的作用力。
为了打赢这场战役,马特·海格疯狂地搜罗关于抑郁症的知识。他知道,那些外表乐观开朗,喜欢把笑容挂在脸上的人,也可能是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的降临,不分职业,与成就和财富无关,事业上的成功并不会让一个人对抑郁症免疫。他从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上得知,每5个人中就有1人会遭遇抑郁症,世界范围内,抑郁症杀死的人数超过其他暴力形式(战争、恐怖主义、家庭暴力、人身攻击等)致死的人数总和。他明白,抑郁症不是用意志力就能解决的问题。杀不死你的,不会使你更强大,反而可能会让你更弱小,四肢无力。
如何走出抑郁症呢?马特·海格写道,2000年4月的某个时刻,他的头脑中没有被抑郁症盘踞,仅仅10秒钟,他获得了好转的希望。他试着去做那些原本惧怕的事,比如走出家门,去巴黎;他爱上了跑步时的单调和规律的脚步声,就像抑郁症的隐喻;他写书,把感觉诉诸文字。他以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周遭,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催人抑郁:抗衰老的化妆品、保险、整容、电子产品、娱乐节目……无一不在提醒人们为衰老、危险、缺陷、不够新潮而忧虑。这些方法不见得适于每个人,关键还在于实践,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得了抑郁症,本该是个令人心碎的故事,但这本书却带来了出人意料的温柔抚慰。马特·海格记述的不是死亡,而是关于如何在失去一切之后绝地逆转;还有如何在走出困境之后成为更好的自己,更用力地去爱,去生活,去感知生命。这也应该引起每个人的反思!
新闻推荐
立体感是欧美系妆容的重点,因此大量使用了高光。画好高光有多难?日前,演员蓝盈莹带着自我调侃的心态在微博发出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