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分》书封
康辉不久前,2020“书香羊城”十大好书揭晓,央视新闻主播康辉的新书《平均分》入选文艺类“十大好书”榜,获得了口碑和销量综合的“高分”。这是康辉第一次写书,作为他前半生经历的回顾,书写自己的成长之外,康辉也认真反思了职业生涯中的“至暗时刻”。
此前更多人熟悉的是他工作中严谨的一面,而现在,康辉在央视一些综艺节目中机智、幽默的反应又为他圈了不少“新粉”。《新闻联播》中严肃的形象,和私下“萌萌”的气质,到底哪个更接近真实的他?康辉坦言,或许这两者合起来,才更贴近自己。
关于《新闻联播》
直到现在,上《新闻联播》仍会紧张
在《新闻联播》坚守了十余年,对康辉来说,已经形成了职业的“金标准”,“万无一失”在这里不只是愿望,更是要求。他自然也有失误的时候,在《平均分》这本书中,康辉提到了自己的众多“至暗时刻”:将“慰问电”说成“贺电”、无意识地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口误为“可上五天揽月,可下九洋捉鳖”,以及“鼻涕门”事件(《新闻30分》播出过程中鼻涕流到了嘴巴,他在换气过程中轻吸了两下鼻子,继续播报)。这些失误让康辉反思:完美或许不存在,但追求完美的人应该存在。“我不是"播神",也从未见过神,每个人都会有差错,这是概率问题,但他人的理解和宽容不能成为降低标准的理由。”
1993年,康辉大学毕业后进入央视新闻中心,之后的十几年里,几乎实践了各种类型的新闻节目。2006年6月5日晚7点,康辉搭档李梓萌,第一次坐在了《新闻联播》主播台上。“虽然已有十几年工作经验,但这是《新闻联播》啊!眼看着时钟一点点指向7点,这种紧张达到了顶峰。片头曲响起,我深深吸了一口气,才说出了我在《新闻联播》的第一句话:"观众朋友,晚上好。"”康辉回忆。
在《平均分》这本书里,康辉坦言,直到现在,他上《新闻联播》还会紧张。如果说最初的紧张是因为陌生,那么如今的紧张则是因为熟悉,“越来越了解它,也就越来越想呵护它”。
播音员的工作
不是读稿子那么简单
在很多人眼中,播音员的工作就是读稿子,似乎很简单。但康辉说,即使在《新闻联播》里,可能每位播音员播报的时间并不长,但绝非一件简单的工作。“《联播》每一条新闻内容都是经过审核确认的,不能随意更改,看起来是念稿子,实际上要把稿子真正念好,需要播音专业能力,还需要对社会生活全面关注,对国家大势有了解,不然不可能把握好精确的分寸。”
对于每天直播的《新闻联播》,康辉总是引用同事们都熟悉的那12个字来形容——字字千钧、秒秒政治、天天考试。“对主播们来说,要尽力避免的差错中就包括读音错误。没别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查字典,有时候查过一次也不一定能记住”。康辉笑言,已经有了职业病,听到别人发音不准确就总想纠正,“但不是所有人都要按着我们这个工作的标准来,这么一想,就觉得自己大概经常讨人嫌吧。”
新晋网红
“这样的"网红"我愿继续做下去”
康辉此前在《新闻联播》中霸气回应中美贸易战,在《主播说联播》系列短视频中又以轻松的方式讲述当天的大事小情,包括“nozuonodie(不作不死)”等名言,让其“国脸”形象有了更接地气的温度。而初次试拍vlog之后,有关“康辉vlog”的热搜便频频出现。谈及vlog的录制,康辉说,起初他以为这种短视频录起来很简单,结果第一条拍了将近3个小时。很多年轻同事在旁边对他给予了指导。
这位48岁,年近半百的“新晋网红”坦言,没想到有一天,《新闻联播》和他都能成“网红”,“但这样的"网红",我喜欢,我愿意当下去。”成为“网红”是大众对其工作创新和突破的一种认可。
平凡之人
“没有天分,只有那点儿好强”
大家都称康辉是“气质型男神”,他却自嘲,“说一个人气质好,就意味着这个人没有颜值。”在康辉看来,自己就是一个平常人,在任何领域都不可能不需努力就先人一步。做主持人,他自认没有耀目的外表,也没有异于常人的天赋,有的只是不甘人后的那点儿好强。
“若论起天分,我便是那平凡中不能再平凡的一个。一项一项,才能给自己拿到一个高一点的平均分。”文/图宗禾
新闻推荐
济州岛西归浦市路上风光甚好,蓝天迷人。正房瀑布。济州岛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现在的柱状节理带。文/图奈茶这是我时隔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