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太郎 网络图片
扫一扫听有声绘本廖薇
出生于1945年的日本绘本大师五味太郎本是工业设计师,年近三十才转向绘本创作,至今已创作出四百多本绘本,且书中图文皆由他独立完成,这在世界绘本史中算是罕见的高产。无论是故事讲述,还是知识科普,他的每部作品皆深具幽默感和创造力,五味太郎的顽童形象跃然纸上,尽管他已年过七旬。
这样的“孩子”如何教育自己孩子?阅读了大量有关五味太郎的访谈和他本人的《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后,我感觉,他就像是那个揭穿了“皇帝的新衣”的孩子:清醒而率真。他的教育观与他的绘本观如出一辙: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尊重生命的成长本质。
绘本语言只有主语和谓语
五味太郎曾表示“我的绘本语言只有主语和谓语”,至于形容词,他以画来表现。工业设计思维的他习惯剔除繁芜,以突出主题。《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正是典范。
它看似单薄,却内容丰富。鳄鱼和牙医以不同字体体现角色区别,但文本却是一模一样,暗示着他们相同的心理。在画面中,鳄鱼和牙医各持一边,形成对立;嘴巴巨长、牙齿锋利的鳄鱼,和模样呆萌的秃头牙医在形象上也加剧了戏剧张力。人物丰富的表情和动作,不言而喻地展现生动的视觉文本。 比如,鳄鱼扶着腮帮,显然“牙痛”了。两人第一次会面时同时大叫,文本仅有一个“啊”,但心理活动却极为丰富。牙医固然害怕吃肉的鳄鱼,鳄鱼更害怕牙医手里拿着的修理电器的电钻和铁钳,它以为这就是拔牙的工具。他们先是各自闪躲,然后小心翼翼,下定决心,拔牙的那一刻最为精彩,紧张的气氛层层递进。两者从相互怀疑,剑拔弩张,到相互道谢,达成共识(不要忘记刷牙)。
这本书本是买来化解孩子看牙医的恐惧之用,可从鳄鱼和牙医的心理较量中,习惯将书读“歪”的我似乎也看到了医患关系的紧张,以及医患之间需将心比心,相互理解的“弦外之音”。
五味太郎的教育观
延伸阅读
《小牛的春天》
●推荐:一部意象丰富的作品,春天来了,小牛也长大了,个体的生命成长与时空的四季流转相契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鲸鱼》
●推荐:绘本中的“书”激发了一群成年人的贪欲,可莽撞行事、一知半解、目光短浅的成人误读了书,且无法突破自身的认知局限,寻鲸只是一场徒劳。最后,孩子坐着书包开启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冒险,在全新的视角中感知事实的真相。
五味太郎认为,在知识更迭如此迅速的当代,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是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生存下去的勇气和能力。而绘本的真正价值,在于“增强孩子们的感受能力,给予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
可耐人寻味的是,他也曾语出惊人:“我不认为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绘本,反而成人需要绘本。”读过他的《孩子没问题,大人有问题》,你就会明白,他只是不喜欢那种居高临下的绘本讲授。该书中,他批判了大人的种种虚伪。
在这本由“绘本”引发的教育“碎碎念”中,我们看到五味太郎如何将孩子视为同伴。身为父亲,他敢于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宽容接纳孩子的与众不同。作为一名艺术家,他懂得呵护孩子的想象力,特别强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他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总结到:所谓人生就是寻找自己的定位,而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大人能否及时助其一臂之力则是成功的关键。他的两位女儿都逃离了传统的学校教育,但她们并没有放弃学习,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更为自主地学习。比如烹饪。由此可见,五味太郎不是主张逃避学习,只是不建议将书读死罢了。
你可能会说,因为他是绘本大师,所以有条件给孩子创造个性化的成长环境,不用在意“出人头地”吧? 可是,所谓“有出息”又是谁定义的呢?五味太郎的话让我稍减焦虑:单纯只为了自己工作,就不必在意自己的努力是否会成为被评价的对象了。能找到值得努力的方向,人生可轻松许多。
《爸爸去哪儿》
●推荐:这是一堂“走丢后该怎么办”的安全教育课,可文中却是以孩子“发现爸爸走丢了”开头,从孩子角度来阐述问题,没有半点说教。书中最为神奇的地方要数书页镂空处和图案之间的局部组成,看似爸爸,又不是爸爸,将现实中的寻亲焦虑转化为富有视觉悬念的躲猫猫游戏,并以翻页触觉丰富了读者对故事的体验。
《大家来大便》
●推荐:家长都知道,“屎尿屁”是小孩子最感兴趣的话题,可“憋大便”又是小孩子极为普遍的心理问题。该书展现了不同动物的各色大便,内含物种多样性和众生平等的“弦外之音”:“因为大家都吃东西,所以大家都会大便。”所以,孩子也不会觉得向老师报告“我要大便“会不好意思了。
新闻推荐
《奇妙的动物》海报《我们的节日》海报儿童节目是儿童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传播知识、提供娱乐、引导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