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陶虹徐峥夫妇和女儿。自从2008年生下女儿后,众人眼中那个闪闪发光的小陶虹也淡出了明星的光环,和所有新手妈妈一样,对于“母亲”这个新身份感到无措。
“正因为什么都不懂,所以才要从零开始学着怎么去当一位好妈妈。”
这一学,就是10年。她家里有一个摆满书籍的书架,里面全部都是她读过的育儿书籍。
读了整整一书架的育儿读物,她练就了“十八般武艺”,面对孩子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才能得心应手地去处理。
A聪明的父母
从来不无所不能
小陶虹说,女儿小的时候,她发现孩子最基本的积木都不敢玩。
起初她以为是积木尺寸不合适——太小孩子摞不上去,然后她就买了大号积木,又大又轻,心想这下怎么也能摞上了,没想到孩子还是不玩。
后来她才明白,是自己和徐峥都搭得太好了,既宏伟又壮观!
于是有一次,小陶虹特意搭歪,让积木全倒了,她说,“那一刻女儿的眼里闪出了一道叫做惊喜的亮光”。
于是,她让徐峥在孩子面前特意表演了一次“失败”。看完爸爸的失败,女儿显得非常兴奋,跃跃欲试。自此之后,孩子的积木搭得越来越好。
你在孩子的眼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如果一直是不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无所不能,那你可能是孩子眼中的完美父母,但也因此可能成为她不愿尝试、自暴自弃的原因。
于己的困难重重,于父母是轻轻松松,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天生聪明,而自己是天生无能的。
聪明的父母,应当学会示弱、表演失败,而不是在孩子面前无所不能、战无不胜。
B聪明的父母
允许孩子犯错
有一次着急出门,女儿不小心打翻了牛奶,小陶虹被孩子“越是着急越是添乱”的行为气昏了,冲上去劈头盖脸冲女儿吼:“你怎么回事啊?”
被她这么一吼,女儿一哆嗦,当即就愣住了,甚至忘了哭。小陶虹看到了孩子眼中的恐惧。
看到女儿的表情后,小陶虹立马意识到自己错了。如果连妈妈都不能包容她的错误,这个世界谁还能包容她?
“我觉得要去做修正,要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的不是妈妈不允许我犯错的记忆。”
所以第二次孩子同样打碎杯子的时候,小陶虹没有发火,而是走过去抱住了孩子,并对她说:“害怕了吧?没事儿、没事儿。”
女儿哇的一声就哭出来了,那是一种犯错后的委屈,也是一种被允许犯错的感激。
世界上所有人,当被你批评时,都会选择远离你,唯有你的孩子,你越是批评他的时候,他越是会来抱你。因为他给你的是百分之百的信任和爱。
孩子长大没有捷径,只有不断地去探索、去尝试、去犯错误,他们才能获得技能。需要洒出很多次牛奶,才能学会稳稳端着,需要知道不穿外套很冷,才能学会主动加衣服……
只有在不断的试错中,才能学习到属于自己的解决办法。下次孩子做错事,先别急着吼他冲他发脾气。
C聪明的父母
不跟孩子争输赢
小陶虹说,起初她总是用自己的观点去“打败”孩子。后来她才意识到这样不对。
当我们训斥孩子的时候,完全是上帝视角,我是对的,你是错的,我永远是对的,你永远是错的,就算我错了,我是为了你好,我也是对的。
后来才明白了,打败了孩子又有什么好骄傲的呢?
之前有妈妈留言:“让孩子多吃一口饭”和“做一个不撒谎、不胆怯、光明磊落的人”,这两点,哪个更重要一些呢?
为了多喂一口饭,逼娃学会了用套路、甚至谎言来逃避,难道不是父母走得太远了吗?
相比和父母顶嘴、讲道理的孩子,被父母吓到把真实情绪藏起来的沉默孩子,才是最让人心疼的。
他们或者出于恐惧不敢说,或者出于自我怀疑不愿说,或者出于麻木不屑诉说。
不管是面对糖衣炮弹还是暴风骤雨,他们只剩下沉默的逆来顺受。
我们打败孩子的每一次,都是在一步步地让孩子失去自我。
很多父母给孩子的错觉都是:我的妈妈(爸爸)是专门为了跟我作对而存在的。
就像一向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剧女王陈乔恩,在某次真人秀节目中,曾用“自闭”来形容小时候的自己。
谈到妈妈,她坦言:“小时候活在恐惧中,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讲话,怕她会打我。”
她曾经把妈妈的声音形容为“魔鬼的声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整个人都处于应激状态,显得高度紧张。
提到“妈妈打她”这段,还警觉地回头看了看,好像背后站着她的妈妈一样,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她的小心翼翼和害怕。
她说,20岁之前她没敢拉过妈妈的手,如今虽然长大了,但与妈妈之间的隔阂依旧无法逾越。
打败孩子没什么好值得骄傲的,我们希望的,是孩子跟我们永远能够沟通的,沟通的过程永远能够有爱的流动。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每一个看上去“成功”的家长,都是不断学习和提高的成果。
父母这个职业,也是不该停止学习的。我们不妨像小陶虹那样不停“进修”,当更好的父母。
新闻推荐
《传闻中的陈芊芊》剧照最近,无厘头甜宠古装剧《传闻中的陈芊芊》小火了一把。从《太子妃升职记》开始,这种被网友戏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