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写的是生长于雪山之间的植物、人类以及其他生命。
文:谢小麦
这本书是我今年到现在为止看到的最棒的中文写作文本。
大家向来都知道,大理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这里的龙虎,并不是说他们在社会上取得了多高的地位,或者赚到了多少钱;而是他们的才华与勇气,对内心的追索、对自我的探究,对心灵丰盈的要求以及对自然的热爱。读这本书之前,对我来说,乔阳还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我已经认识她了。是可以成为好朋友的那种认识。大理不大,总有一天我会遇见她的。就像她与雪山的遇见,就像她与植物们的奇缘。
久未有过这样的阅读体验了。要感谢涂涂和宁宁为我带来他们的这本新书。单看书名,我们无法对书中的内容有所窥视。实际上,我觉得这本书就像是“高山植物版”的《游隼》。英国作家约翰·亚历克·贝克曾经用很长的时间追逐一对游隼的身影。从春天到秋天,从天空到地面,他以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用各种精确的细节,为我们展示了游隼的休憩、捕食、飞翔、盘旋。准确地说,《游隼》并不是一本关于“观察鸟”的书,而是一本“成为鸟”的书。
同样的诗意,也出现在《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这种诗意,一方面来自作者在雪山之间二十年的沉浸,另一方面来自作者内心天然的宽厚与慈悲。万物有灵且美,当她耐心地与植物对话的时候,当她开心地遇见老相识——一棵树的时候,当她在雨季来临之际,观察植物们重获新生的时候,那种热情与爱,是无法掩饰的。热情与爱,简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存在了。因爱而起,因热情而执着。与其说这本书是在“观察高山植物”,不如说“与高山植物恋爱”。
这本书篇幅不大,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从幼时说起,讲季节变化,讲江边原野上外婆的小院;第二部分讲作者与友人在云岭山脉进行的植物巡行;第三部分讲“山中十日”的见闻;第四部分讲时间的秩序,时间的流动与规则。关于植物,关于人与自然的牵连、时空的流转、生命的体悟,则始终贯穿其中。
难能可贵的是,我觉得作者似乎并无意于教给我们什么。她只是呈现与传达,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你。读这本书,就像是围坐在火塘旁,听一个温柔的大姐姐讲她在山中的见闻。一边说,她还一边搅动着锅里的酥油茶。土黄色的田园犬,乖巧地趴在她的脚下。她会告诉你自然之壮阔,不会告诉你人类之渺小;她会说自己发现了特别的叶绿绒蒿,顺便用那种欣喜感染你;她会讲时空流转,生命流动,时间秩序,你会频频点头。
人定胜天,是一个伪命题。把人与自然放到对立的两侧,更是愚蠢的。实际上,真正置身自然的时候,我们才能更明确地感受到人对自然,是单方面的依存。当你怀着欣赏和感恩的心态,步入自然的时候,你唯一能感受到的,只有“美”。我曾有过类似的体验。那年秋天,跟朋友去日本东北部寻访枫叶。当小火车开到一座桥上,远山层林尽染,红的热烈,黄的鲜明,绿的深沉——那种美,是相机根本无法捕捉的。那一刻,出现在脑海中的只有四个字:美不胜收。而作者用“无与伦比”来形容她眼中的天地自然。这种无与伦比,包括了时间的准确、空间的广博、生命的顽强以及流动的神奇。
这本书还有一点极其打动我,就是语言的精确与优美。《无问西东》中,曾有一个“静坐听雨”的场景。教室简陋,大雨滂沱;雨打铁皮屋顶,声声入耳。老师的声音被雨声压住。无奈之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四个字。如果说“静坐听雨”用听觉的对比,为我们展示了西南联大当时之苦。那么这本书的91页,则用极为准确的描述,为我们呈现了细雨淅沥时徜徉于林间的鲜活之美。雨滴落下,在高层的树冠上鎏上薄银色;雨滴汇集,滑落到灌木和蕨类植物;再然后,雨滴滑落到菌子上,最后被苔藓和大地吸收。由上而下,由高而低,一滴雨水的生命之旅,也有着不同的生命遭遇。这一段,动静结合,颜色鲜丽,生动之极。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写的并不是只是雪山,更有生长于雪山之间的植物、人类以及其他生命。书的内容与自然有关,我却看到了超越自然、脱离了任何载体的、纯粹的爱与热情。
■作者简介
乔阳,生于上世纪70年代,四川人,从事过多种职业。喜爱自然,在滇西北生活多年,现居大理。
■内容简介
作者乔阳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在四川度过,二十多岁的时候,她去了云南,在梅里雪山的飞来寺和白马雪山的雾浓顶村生活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她和雪山间的藏民们生活在一起,听他们讲故事或者说笑话,观察他们,也被他们观察,直到成为他们中间的一个。她和那里的自然生活在一起,感受它们,也被它们感受,直到成为它们中间的一个。
从海拔2000米的亚热带干暖性河谷灌丛到海拔5000米的高山流石滩,贝母、各类野山菌、高山杜鹃、绿绒蒿、大果红杉……
乔阳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行走,静默,聆听,记录。而现在,她讲述。
新闻推荐
TVB新剧《反黑路人甲》疯狂致敬多部经典作品王浩信演了个“最惨男主角”
王浩信与张振朗再度合作《反黑路人甲》四位主角剧中“笑果”层出不穷高海宁又有新作播出羊城晚报记者胡广欣TV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