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妖怪故事(全集) 作者: 张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像鲁迅那样,听阿长妈妈讲《山海经》长大的童年,已是遥远往事。但我们这一代人倒是看过不少关于鬼怪的动画片,如《鬼太郎》《幽游白书》《夏目友人帐》,以及《千与千寻》等宫崎骏电影,乃至《怪兽大学》《寻梦环游记》《精灵旅社》等。里面的妖怪,哪怕长相古怪,也挺可爱,似孩子古灵精怪的模样。
忽然发现,上述影片都非本土制作。可能中国人对妖怪一向缺乏好感,尽管《聊斋志异》中也有白娘子、聂小倩等有情有义、温柔可人的女妖精,大人口中的妖魔鬼怪仍多以反面形象示人,以致将“妖怪来了!”成为吓唬小孩的常用伎俩。
文化领域,中国的妖怪学仍是在路上。以前,我在书店里看到的妖怪书籍多是日本学者所著,甚至包括有《中国妖怪事典》。直到最近,我购得“搜神馆主”张云所著的《中国妖怪故事》,据说这是目前为止国内收录妖怪最多、最全、篇幅最长、条理最为清晰的一本妖怪研究专著。该书前言中,张云也分析了中日妖怪文化研究的发展。在日本,妖怪学已成为一门正儿八经的研究,这其中除了有学者的功劳,也与文学家、艺术家的努力密不可分。妖怪文化给予他们文艺创作的灵感,海量的漫画、电影、小说又反哺了妖怪学的发展。开篇提及的妖怪动画片便是经典例子。
中国当代文艺家中,也有李碧华、张牧野等作家,让“鬼魂”不再仅限于聊斋式的怀古遐想,而进入人们的日常,但这样的作品,仍是不多。至于动画片,我一时想不出可爱的妖怪来。
其实,就连“日本妖怪大师”水木茂也承认,日本的妖怪其实有七成原型来自中国。但我们与妖怪的关系却始终不得融洽。著名作家晓航对《中国妖怪故事》的观后感也是:先民与妖怪之间冲突不断,他期待未来能看到“人们与妖怪相遇时,喜剧属于日常”的作品。
前不久,《三联生活周刊》以“夏日阅读:鬼故事”为封面故事,认为鬼故事乃是一场文学的疗愈。常作童书书评的陈赛给我们讲了一个温馨的睡前鬼故事:在一个古堡里,小女孩害怕幽灵,幽灵却害怕小女孩,他们都需要妈妈的安慰。以此说明“人鬼殊途,幽明一理。”而在中国的童书领域,熊亮绘著的《梅雨怪》《跟风一起去散步》,以及彭懿的《妖怪山》等算是先行一步,让我们看到了小妖怪的可亲可敬。
新闻推荐
《八佰》海报。截至北京时间8月20日0时,全国票房已超10.1亿,逾3300万人次观影。票房冠军属于正在热映的《八佰》,点映7天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