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 北京时事评论员
给一个短视频评论大赛做评委,跟文字评论不一样,出镜的视频评论更是对一个人表达素质的全面考验。不仅考验观点、角度和逻辑,更考验口头表达、镜头表现力、气场、语态、肢体与观点的协调动员,口头表达能不能跟上思考的速度。一个整体的感觉是,选手多是在背稿或念稿,为了表现自己在镜头前很流利,不打磕巴,背得很熟,模仿新闻主播范儿,语速飞快,不留空隙。一看就知道费力背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
评论员竭力模仿新闻主播的语态,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前段时间看央视前主播李小萌的一段分享,很深刻。小萌现在做一档话题评论类节目,她谈到了节目录制现场与导演的这样一段对话:
那天,我对着镜头说了一段话,导演凑过来说,小萌姐,你试试慢点说,不完整地说,断断续续地说,行吗?我说,为啥?他说,要不你说的话,就特像是我教你的。小萌反思说:因为说话过于流畅和工整,我常常把自己的话说得跟背诵一样,让人以为我并没有什么自己的主张,这也是不服不行。
非常棒的反身性专业思考。
评论员竭力模仿新闻主播,就是典型的“把自己的话说得跟背诵一样”,为了“显得”很流利、没有中断、口才很好、完美主播人设,不假思索,斩钉截铁,不由分说,滔滔不绝,努力砍掉那些思考留下的痕迹:慢、断裂、停顿、犹豫、不确定、对话感、不工整、“是吧”“嗯啊”之类的思考助词。
——可是,“不假思索”难道不是评论的大忌吗?“不假思索”的另一面就是“不过脑子”,评论就是思考,把自己的思考讲出来与大家分享,既然是思考,就应该保留常人思考会留下的痕迹,让人觉得你是在思考,而不是“背一些别人教你的话”“重复一些张口就来的正确废话”。
那种“去除了思考痕迹的快速背诵”,除了让受众觉得不真诚,还带来了一种压迫,受众没有了思考空间,只能跟着你密集的话语轰炸无思考地快进。保持思考痕迹的停顿、踌躇、空白,让评论有思考的质感,也让受众有琢磨的时间。
新闻推荐
新疆,一个值得细品的神秘土地,美丽又富饶。它的神秘,在于罗布泊、楼兰古国、精绝古城等古老文明的兴与衰;它的美丽,在于天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