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影片怎样做到“半记录式”呈现赛事,给大家带来沉浸感?
陈可辛:第一场中国女排对阵江苏男排的比赛,我们用传统的电影分镜方法去拍,分好每个镜头,再拍每个球要怎么打、在哪儿落地,结果光是那场戏就拍了六天,效率比较低。
第二场1981年世界杯中日大战,干脆不分镜头了,调来6个机位一齐上,对着当年真实比赛视频模仿。但是也不可能完全控制现场,再厉害的球员也不可能完全复制每个动作。所以只能让他们真打,只要开球和结尾拿分的动作一样就行。
第三场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巴大战,真正的中国女排运动员来到片场拍摄,一共只给了八天时间,而真正留给拍摄比赛的时间只有两天半。我们采用和第二场类似的方法拍摄,又加了6个机位,一共12个机位,还请来体育频道专业拍排球的摄影师,确保镜头万无一失。令人欣慰的是,因为亲身经历过,女排姑娘非常清楚片场要怎么还原。但即便这样,她们每天也拍足了18个小时。后期剪辑时期,面对海量素材,我们花了两个月时间才把这场比赛剪出来。
记者:为什么选择白浪出演青年郎平?
陈可辛:最开始,我们一直找不到饰演青年郎平的合适演员,直到后来看到郎导女儿白浪的照片。我们聊了快半年,最后找了一个中戏的表演老师飞到美国,给白浪做了两周的表演训练。老师发回来一个视频,白浪自己一个人对着镜头演,她把感情完全释放了出来。这场戏打动了我们。从那时起,我们就确定了由白浪出演郎平。
记者:观众觉得影片泪点多,请您“报销纸巾”,您怎么看?
陈可辛:每次别人跟我说,“我看你电影又哭了”,我都不知道是褒还是贬。我很容易被情感打动,所以拍电影时很自然就往那个方向走了。情感确实是我电影中很自然、很本能的表达,有人觉得好,也可能有些观众觉得太煽情了。
每个导演都有他的个人色彩,我也不例外。《夺冠》是一部我自己很喜欢的戏,也是一次珍贵的经历。
记者:现在的票房成绩,您还满意吗?
陈可辛:我不能说我拍得怎么样,它是需要观众和市场去验证的。我们尽力拍了《夺冠》,我对创作和制作过程都挺满意的,能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在拍摄过程中,没有留下遗憾,无论观众和市场给予怎样的反馈,我都会接受。
新闻推荐
陈可辛谈《夺冠》角色背后的故事:引发情感共鸣是自我表达的本能
由陈可辛执导,巩俐、黄渤、吴刚、彭昱畅、白浪、中国女子排球队等主演的电影《夺冠》正在热映。影片回溯了中国女排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