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综合报道国庆节期间,电影《夺冠》以“超燃”的女排精神感动了观众,引发了大家的热议。如何弥补巩俐和郎平的身高差?怎样选出合适的演员?怎么拍出赛事的真实感?近日,《夺冠》导演陈可辛接受采访,回应了网友关心的问题。
1978年曼谷亚运会上,16岁的陈可辛第一次现场观看中国女排比赛;40年后,他在电影《夺冠》中向女排精神致敬。陈可辛表示,创作过程没有留下遗憾,“能拍摄这样一个题材的电影,我觉得已经是很幸运的事了。”
《夺冠》不是《郎平传》体现不同年代价值观
记者:巩俐是郎平的不二人选吗?怎么弥补她们身高上的差距?
陈可辛:多年来我一直想跟巩俐合作,这次终于达成,我觉得非常幸运。她就是饰演郎平的不二人选。其实,她只要站在那里,很强的气势和倔强的眼神,简直是郎平本人。她在电影圈和郎平在体育圈里有着同等地位,她们都是上世纪80年代第一批和国际接轨的中国女性,所以除了巩俐,我真的想不到能找谁演郎平。
巩俐和女排队员们一起拍戏,我们通过摄像借位、给巩俐垫高等方式,把她的身高拉长到合适的高度。另外,巩俐进入郎平的角色有一段时间了,现役女排姑娘们一进来就默认她是郎指导,在表演上巩俐也能带领她们。所以,观众们不会觉得她个子特别小,女排姑娘们的气场也不会影响到她的气场。
记者:有人说《夺冠》拍成了《郎平传》,您怎么看?
陈可辛:拍中国女排,最大的难题就是怎么取舍。这个题材跨越四十多年,容纳了太多人物和故事。郎平是其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每一段历史几乎都绕不过她。
但我们不想把电影变成《郎平传》。真的是《郎平传》的话,她还有很多故事应该写进去啊,包括她的婚姻,她跟女儿的关系等等,其实我们都没写。
电影要有戏剧性,必须由主力人物带动,拍中国女排,没有几个人会反对郎平是最重要的人物。当然,片中其他教练、女排运动员,我们也有挺深刻的描述。
中国女排是个很大的主题,使我能够从故事入手,以小见大地看到整个时代的变迁,拍出了改革开放、上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的中国。以前我也反复试拍跨时代的戏,但这次最全面地表达了过去这几十年。
上世纪80年代的女排为什么会赢,现在的女排如何传承精神、怎么再去赢,90后和60后甚至50后的区别在哪儿,中国的改变在哪儿,这是《夺冠》最重要的主题。电影里包含了不同年代的价值观,大家可以一起重温这几十年的变化。
记者:如何找到饰演女排姑娘的合适人选?
陈可辛:最开始,我们试着找了比较高的女演员或者模特,练了两周排球之后,就知道这样行不通。后来,我们用了大概一年半的时间,从全国几千名排球运动员中找演员,选了大概四五十个。
这批演员的表演令我喜出望外。她们不是在演戏,只是把真实的感觉表达出来。让她们放松、放开自己就好,镜头能够抓住她们最好的表演瞬间。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青岛9月27日电“快看,我变成了钢铁侠!”在青岛电影博物馆的“魔镜”前,游客李欣惊喜地跟同伴说。“魔镜”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