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文化综艺节目的成功,央视十套的《百家讲坛》功不可没。2001 年,央视百家讲坛开播。在收视率徘徊不前、几近被淘汰的情况下,2004 年栏目重新定位,选题以传统文化、历史故事为主,在两年后成为央视的一个奇迹。一个在“绝对睡眠时间”播出的节目,收视率曾经连续三个季度在央视十套综合排名第一,CCTV 网上点击率第一;讲稿书《易中天品三国》发行 130 万册。影响所及,人人读经,全民说史。
与《百家讲坛》同时出现的,是余秋雨的赞颂传统的文化美文、曾国藩胡雪岩的处世之道、三国水浒老庄易经中的经营智慧等等。在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和国际化势头下感到焦虑迷茫的社会各界,纷纷到国学中寻求抚平焦虑的答案。
文化综艺,顾名思义,是文化和综艺相结合的结果。这对我们现代每天追综艺的人来看当然是可接受的,但是其实细想,“娱乐至上”的综艺与“站在神坛”的文化,彼此之间还是有点距离的。所以总有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结合,并且以百家讲坛之后的大段文化类综艺空档来证明这种结合的“不和谐”。但我们的文化本来就不应该只有顶端,一个完整的文化传承体系不止于高处不胜寒,也应该让文化走下神坛。
文化在哪?在高高的戏台上还是在晦涩的古文里?文化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那些我们开始只想看个乐儿的综艺里。文化的处境其实没那么艰难,传承文化也没那么痛苦,一切问题都在于一开始就把目标定得太高了。如果你把传承文化定义为青灯古佛,投入一生去皓首穷经,那确实很难。但如果看看综艺,同样可以接触到那些看似高深的知识,这个过程其实是很轻松的。所以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为什么当年的易中天能成为“大明星”。大概就是因为他把高深的历史故事用幽默的语言讲得简单易懂,走出象牙塔做了个合格的文化传承者。
文化从来不是一个单薄的概念,文化本来就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文化的每一层,都在面向不同的受众,最外面也是最浅的那一层,就应该让普通人也能接受,也能觉得有趣。然后里面兴趣最浓,时间最多,甚至是天赋最高的那批人,再去层层深入,去搞研究做学术。
传承的正确姿势,是先传播,再继承。所以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印象里那些跟文化完全不沾边的综艺,都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一把好手。陪伴我们多年的《天天向上》你记得吗?你以为它就是个请明星闲聊天的综艺吗?人家的定位可是“礼仪公德性脱口秀节目”。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节目内容中中间穿插着搞笑的短片、短剧讲解中国传统文化。认认真真宣扬中华文化、中国匠心。文化综艺的成功可以靠语言的有趣,也可以靠节目形式的有趣。
综合
新闻推荐
《林大厨的24味》林述巍著北京出版集团日前,“国宴大厨”林述巍首部力作《林大厨的24味》出版。该书就是一本关于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