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花木兰》宣传海报资料图片
●易文翔
编者按
由迪士尼出品的电影《花木兰》从2018年宣布由刘亦菲主演以来,热度与话题持续至今,今年9月《花木兰》在内地上映,票房口碑双双折戟。10月国庆档,电影《姜子牙》上映,相关话题频频冲上热搜榜,一方面是市场的火热,电影上映第一天即刷新内地电影市场动画电影首日票房纪录,4天票房过10亿元,再破纪录;另一方面口碑却出现分歧,赞弹双方各执一端,争论不休。两部高热度的影片又一次将经典IP影视改编话题带入公众视野。广东省文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学博士易文翔就经典IP衍生作品的改编标准和发展目标等话题,分享了其精彩观点。
与此同时,在今年国庆档上映的电影当中脱颖而出的,还有陈可辛执导、巩俐领衔主演、致敬“女排精神”的《夺冠》。该片生动阐释了几代女排人为国争光、团结协作、迎难而上、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广东青年作家、评论家刘妍就该片的创作手法和艺术特色撰写了影评。“大美岭南·艺海观潮”美术评论专栏推出郑阿湃篇,敬请垂注。
电影《花木兰》改编自迪士尼1998年出品的同名动画片,动画片改编自中国民间乐府诗《木兰辞》;《姜子牙》改编自中国古代神话经典《封神演义》。可以说,两部电影的源头皆为中国古典文学经典。叙事类的古典文学经典多为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是传达人类智慧、人生理想的文化载体,孕育着优秀的大众文化和民间信仰,根植其中的文化传统、历史记忆和集体智慧,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精神信仰。其中的故事与人物,伴随人类发展历程,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尽管将其搬上银幕和舞台的艺术作品不胜枚举,但其充满幻想和美好愿望的内核,总吸引着人们期待下一个演绎版本。这些对于影视创作来说,便是具有开发优势的IP。
被改编、被翻拍的经典IP,联系着古老的“过去”和“现在”。因此,它首先是一个跨时空的审美对话。经典IP与历史、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有传承性,改编多是在保留文化底色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元素,在故事情节设置、叙事方式、拍摄技术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贴近当下观众的审美水平和思维方式。动画片《花木兰》在《木兰诗》的基础上加入爱情、勇气、毅力和个人价值实现等元素,尽管当年关于花木兰的形象是否符合东方文化审美有争议,但完成度较高的叙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以及诙谐幽默的喜剧元素,令这部动画片在中国内地市场获得一定的赞誉。改编自这部动画的真人版《花木兰》在中国市场遭遇的是一边倒的批评与吐槽。其最大的原因是在这场跨时空的审美对话中,真人版放弃了动画版中仅存的几分能与东方文化审美心理相通的“共情”,将所谓的东方文化元素不顾历史生硬堆砌、胡乱搭配,花木兰化身女超人,身上的“气”与《星球大战》的“原力”如出一辙,这一版的花木兰也被调侃为“古装版惊奇队长”“汉化版艾莎”。从美国的两版《花木兰》翻拍中可以看出,好莱坞在跨文化对话或传播上,解构陌生文化,注入熟悉文化,传播自身的价值观是放在首位的,并利用文化传播优势最大化地下沉市场,从而赚取利润。
争取国际跨文化审美对话的话语权,好莱坞电影“超级IP”的打造是一条可以借鉴的途径。国产电影正在通过挖掘传统经典IP寻求发展。近年动画电影创作呈现良好趋势,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再到《哪吒》《姜子牙》,国产动画电影不再以幼儿接受为主要导向,讲述简单直白的故事,而是挖掘文化母体经典IP,重塑经典形象和故事。《大圣归来》取自《西游记》,《大鱼海棠》取自《庄子·逍遥游》,《白蛇·缘起》源于民间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取自《封神演义》的“哪吒闹海”,《姜子牙》同样改编自《封神演义》。这些电影都完成了跨时空的审美对话,一方面从选题上汲取传统,对原作精髓的继承和延伸满足观众的怀旧与同化心理;另一方面在解构原故事基础上进行重构、创新,融入现代精神及意识,通过合乎情理、合乎逻辑的故事使观众在同化心理基础上顺势引发共情。以上几部电影中较为典型的是《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大圣归来》重构大圣形象,大闹天宫后的孙悟空褪下英雄光环,有的也只是“人”的普遍性,面对封印,显得无奈,面对困难,举棋不定,最终因江流儿的善良与执着,孙悟空突破枷锁,化身真正的大圣。影片展现了一个落魄失意的英雄从本我到超我的实现过程,对应着现代人(尤其青年人)走出迷茫、寻求自我价值的人生。《哪吒之魔童降世》则颠覆传统哪吒形象,重构哪吒与龙三太子在人们心中的认知,“魔丸”转世的哪吒与“灵珠”托生的敖丙,双生对立,恶与善两极,看似命定,却可因一念而反转,故事构思巧妙,其立意“我命由我不由天”“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对于当下年轻观众有着强烈的共鸣感。
最近上映的《姜子牙》在重构经典过程中,也采取了《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同样的策略:消解或弱化传统故事情节中的“神”性,转而对“人”性的探寻。影片中的姜子牙为救与狐妖“连命”的无辜少女,违逆师尊被贬,历经了十年自我怀疑,少女再次出现后决意追寻真相,发现天尊“牺牲一人以救苍生”的阴谋,最终以一己之力斩断“天梯”,成为自己的“神”。然而,《姜子牙》的口碑却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这其中很大的原因是这场对话中的审美期待出现了偏差。观众对于经典作品有期待心理,这种期待心理与观众既有经验紧密相关,它包括艺术审美经验,也包括经济、文化等因素,可以说,所有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经验都隐藏在受众的期待心理之中。观众在欣赏影片时,对剧情、表演、场景、特效等都有一定的期待值,带着期待去观看,并不是简单的消遣娱乐行为,而是有态度地判断和评价。《哪吒之魔童降世》颠覆性改编,构建了一个完整的演进结构,人物性格饱满丰富,情节努力契合时代,突破自我、打破世俗成见、不苟同命运的价值观,“诙谐幽默+无厘头搞笑+温情”的合家欢叙事等,雅俗共赏,呈现了一个完成度很高的中国故事,因此影片获得了最大公约数的市场。《姜子牙》作为《哪吒》之后第一位“接棒选手”,多数观众是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标准或风格来期待《姜子牙》。《姜子牙》虽然也对传统姜子牙的形象有所颠覆,但这个“中年人信仰破碎与重生”“个体抗争”的故事完全没有《哪吒之魔童降世》幽默搞笑的风格,不带喜剧效果的隐喻和讽刺显得有些突兀,故事与人物设置上的不足,也令影片力图阐释的理念不能通过故事准确地传达给观众,无法引发普适性共情。《姜子牙》前期营销捆绑《哪吒之魔童降世》,树立了一个并不匹配的审美对标,令抱着这种审美期待的观众失望,评分走低;而另一部分脱离对标对象,与《姜子牙》“独立对话”、且对于电影追求深度立意较为包容的观众,对这部影片给予了一些肯定。
观赏电影是一场审美对话,经典IP的改编、翻拍更是一种多元的审美对话,它可以跨时空,可以跨文化,还可以跨圈层。基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电影,若将文化简单表层化处理,烹制出的是“花木兰”式的穿着汉服的“洋快餐”。时下掀起的“国风热”,是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回归的憧憬与向往,传统经典蕴含得天独厚的特点与优势,受众情感认同与审美需求,这些都将成为重塑传统经典的强大市场驱动力,市场可以包容“洋快餐”的存在,但更应推崇保留文化底色的本土改编,无论是巧妙迎合大众文化、熟练运用类型片技巧的《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是追求深刻立意的《姜子牙》。深入文化思维讲述故事,在技术的帮助下达到与观众感官审美、精神审美层面的对话与契合,使其在观影过程获得审美愉悦和内心认同,这才是经典IP改编的目标。
新闻推荐
信息时报讯(记者马泽望)动画影片《最可爱的人》是“抗美援朝系列电影”中的一部。该片近日发布由韩磊演唱的主题曲《你是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