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邓建忠
□陆利平
吃完晚饭之后,天已完全黑了下来,同伴大都在庭院里品茶聊天,我独自一人,走出庭院,在这个古村里的夜晚又会有一番什么感受呢?
村里的房屋大都不高,所以一眼可以看到很远的地方,确切地说是顺着那灯光,无限延伸,但除了灯光什么也看不到,因为屋顶是黑瓦,灯光是照射在地面上的。最为壮观的是围楼,靠近客栈的是一座四层高的围楼,呈四方形结构,沿着高达十几米的屋檐四周挂上传统的红灯笼,此时的灯笼都点亮了,四个楼角还有四盏大功率LED灯映照着,十分璀璨,有着那么一种穿越历史深处的感觉。楼门前的池塘,在夜风的吹拂下,泛起一皱皱小小的波纹,隐约中,楼与灯笼在水中呈规律性的影像,只是,夜真的很静。
是啊,毕竟这是大山深处的乡村,白天由于游人的到来人声鼎沸,有点分不清本地人与外地人,因而最能体现一个小山村人气的时候,还是夜晚。这里的青壮年也大都到外面从事自己更理想的工作,缺少青年人的夜晚是有些寂静的。在与导游交谈中,她也说,就连开客栈的也大都是外地人来这里承包,这一点,在我们住的客栈得到证实。
我们住的客栈,有二十一间房间,一个小前台,一个厨房兼食厅,房间整洁,外墙贴着杉木板,门也是用杉木做的。即使庭院大门也是用较厚的杉木做的,柴门上有两个铜门环,轻轻敲击一下,铜与铜碰撞的清脆声音,可以传得很远,在这静夜之间,倒是有那么一点“僧敲月下门”的意境。庭院的墙壁,爬满炮仗花,此时虽未到开花时节,但绿色的藤叶已将院墙覆盖,倒也与柴门协调。门口是一个小型停车场,用毛竹盖顶,顶上搭成丝瓜棚,在顶上爬满的是真实的丝瓜,还有一小片菜园,种上蔬菜。很明显,游客吃的蔬菜好大一部分来自这里。在路旁还有几株桃树,想必开花之时,也定盎然。这是一个不错的客栈,而这客栈的主人不是本地人,他说他是浙江台州人,几年前来此旅游,觉得这地方不错,于是与原屋主承包下来开客栈。问他们生意可好?说是正常每年约有20万元左右的利润。
主人为人热情,颇懂得顾客心理。在进景区时要购票,本来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但因为早先旅行社在网上订购时将日期填错了,出现了一番更改的麻烦,这个麻烦主要是要衔接景区的导游,导游是按照当日确认好的时间来安排的。更改完毕,车又继续向前开行了约5分钟时间,导航提示“请在前面适当位置掉头”,待掉头之后不久,又提示要掉头……我们知道,导航也“迷路”了。我建议司机下车问一下路人。在路人的指引下,车子终于七拐八折地到达了目的地。出门在外,路在嘴上,任何时候都不过时呀。但这一番折腾,令我们心情大为不畅,但来到客栈,主人的热情,倒是让大家心情舒畅许多。原来随车导游事先与客栈主人沟通好了,我们刚到,他们便在门口笑脸迎接,马上泡茶。笑脸最是容易打动人心的,何况,也不是他们的错。
夜晚的温度比白天下降了不少,来时只穿着一件T恤,此时,一阵阵寒意袭来,只好回客栈。我走进房间,看了一下云水谣的简介,虽然是第一次来到这里,但对这里还是略知一二的,何况白天已游玩一番。这是一个因电影《云水谣》而出名的古村落,影片讲述了一段跨越海峡、历经60年大时代动荡背景下,至死不渝的坚贞爱情故事。女主人公王碧云,男主人公陈秋水,在一次偶然中相遇,一见钟情而坠入爱河,在这里开始了他们的故事。这云水两字就分别取自男女主角名字。
溪边确切地说,叫长教溪。我想当初拍电影,这长教溪一定是个重要节点。这云水谣早先就叫长教村,由璞山、官洋和坎下3个自然村组成,因拍电影出名后改为云水谣,但自然村名仍不变。这3个自然村分布于溪的两岸,有3公里之长,河水甚是清澈,两岸有8株古榕,树龄长的有670多年,短的也有200多年。河中芳草萋萋,在秋日阳光照耀下,有着些许金色,几只白色鸭子在河中自由地嬉戏,形成了一幅分外惬意的场景,古榕下面全部由溪石铺成,树阴下有石椅石茶几,还有几位或游客或是本地人在品茗。我很想就坐在这里,喝着茶,什么都不想,清空自己的思绪,让自己与环境融为一体,享受这悠闲的时光。还有在对弈的,杀得天昏地暗,以至我们在他们身后还没有察觉,更有一处有几位老者围在一起摆弄乐器,一曲“风也声寂寥,水远山高,谁在唱歌谣,一曲声未了,秋叶落晚照……”在空中轻轻地、悄悄然飞进我的耳膜里,仿佛是从历史深处穿越时空,不时撞向我的心扉。而那磨得光滑的石头,告诉我,我的脚步正复印在古人的足迹里。
在长教溪的两岸,古楼甚多。我们因时间关系没有每个围楼都走进去,但其中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和贵楼”我们进去了,楼龄倒是不长,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其建筑十分有特色。这是一个四方形的围楼,面积有3000平方米,楼里的空旷地带,虽然全部铺上鹅卵石,但用力在鹅卵石上跺脚,竟然会使地面有轻微的低陷。导游说这座楼是建在一片沼泽地里,我们现场观看了由央视《走遍中国》栏目摄制的纪录片,其中,就有专家用一根长长的竹子,顺着鹅卵石间隙直插入泥地里几米深,由此可见,确实是一片沼泽地。我不禁好奇为什么要在这沼泽地里建围楼,而且是四层之高?原来是村人看中了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在处理地基的问题上,先民是十分聪明的,运用悬浮原理,以松木为主,采用桩基和筏基综合技术搭建而成,然后,再进行地基夯实,单是地基基础层面就有相当于一层楼那么高,换句话说,现在看到的楼有四层,实际上有五层楼。这确实也是一块风水宝地,楼建成不久,就出了一个名叫简逢泰的进士,至今那石制的高高石龙旗杆柱还矗立在楼门外,柱上刻着时间和人物等信息,进入楼大门便是“进士”间,这是供后代纪念和传承文风之处。走出楼门之后,再回首,在蓝色的天空下,几层楼层层叠叠,凸出的部分在阳光中分外醒目,竟让人有一种油然而生的沧桑感。
建筑围楼是以防盗、防匪为目的,也利于乡民抱成一团开基创业,毕竟早时因避战乱而迁徙至此的先民,生活条件乃至生存条件一定是十分艰苦的,有些人可能穷其一生都没有走出这个村落,高山重重阻隔,要出趟远门谈何容易。
在长教溪上,榕树茂盛,绿竹翠绿。但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一条古朴古香横跨两岸水面的木桥。这是一条真正的木桥,桥长约30米,宽约2米,桥墩除了两头为石砌之外,中间全部用大木条作为桥墩,每个桥墩做成一个倒“U”字型,固定在溪中,顶上做连接木板之用。桥共有6孔,每孔长约5米,虽然这是一条供人行的桥,但桥面是不平整的,而是呈现阶梯式,即从较低一头开始,每一个桥墩提升约为20厘米的高度,当然桥面也相应地提高了20厘米,桥的栏杆由木头和软绳组成。在这条桥稍上方的溪里有一排小石墩,踏着可以走过对岸。很明显,早先没有木桥,行人是踩着这些石头过溪的,但溪水为丰水期时,便没有办法过溪了,不过今天成了人们最喜欢的拍照地点之一。虽然桥的长度只有30米,但两岸目测至少有60米以上。桥只建30米,是因为长年大部分时间为低水位。适应于通车的桥在木桥的下方,是用石块建成的石拱桥,但也只是能通行小汽车而已。也许这也是这里的山和水能保持着她的那一份古朴、那一份纯真的原因之一吧。
忽然,我想起一位文友,她曾写过她家乡的溪流和木桥,在木桥稍上方的溪里也有一排石头横跨两岸,只不过后来木桥易受损,而修建了钢丝吊桥,现在竟成了网红桥。此时,她离我有300公里之遥,但对于现代通讯工具来说距离不是问题,我拿出手机,拨起她的电话号码,与她分享了这么一座木桥,当然还有蓝蓝天空下,这清清的溪水、高高的围楼和那到此一游的游客。深层的意思是,只要家乡人同心合力,也能把家乡建设得与这云水谣一样美丽。因为这环境与她的家乡自然环境几乎一模一样。末了,我对她说找个时间来这里游玩挺不错的。她听完笑着说:“土楼我已去过了,是那被称为"四菜一汤"的土楼”。原来,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她又笑了:“不过,挺欣赏云水谣的,而于你,又是一篇作品的素材了。”
新闻推荐
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中国现代女性写作的发生》《姐妹镜像》《持微火者》《远行人必有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