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雪霏
■ 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锐
日前,国际知名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在深圳音乐厅带来了一场以其新专辑《中国素描》为主线,古典吉他与笛箫、琵琶合作共融的独具东方特色的“西弦东琴”音乐会。作为首位在国际舞台成功开创职业演奏生涯的中国古典吉他演奏家,杨雪霏在古典吉他领域一直进行着具有先锋性与实验性的尝试,同时,她也长期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传播中国音乐。日前,杨雪霏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从中国进入音乐院校主修古典吉他并取得学士学位第一人,到首位取得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研究生全额奖学金的中国留学生,杨雪霏被《BBC音乐杂志》评选为“世界六位顶尖古典吉他演奏家之一”,成为英国古典电台classic FM评选的全球“一百位最佳音乐家”,成为了在国际舞台上具有极高声誉的中国古典吉他演奏家。
作为深圳音乐厅的老朋友,杨雪霏近年来总会为深圳乐迷搭配不同口味的古典吉他音乐会。除独奏专场外,2018年,她曾和舞者贝伦·卡巴内斯一同带来《弗拉门戈激情之夜》,2019年,她携手著名小提琴家黄蒙拉共赴《弦舞》音乐会。这一次,她选择了与两位民乐演奏家合作,向观众呈现东西方乐器的融合与碰撞。
音乐会的大部分曲目来自杨雪霏今年8月发行的新专辑《中国素描》,这是她职业生涯中首张以全中国曲目为主打的专辑,也是古典吉他领域少有的以中国作品为主题的专辑,她将这部双张专辑形容为“自己第一阶段积累中国吉他作品的成果”。
杨雪霏表示,吉他受限于音量,早年间常作为一种沙龙乐器进行演奏,但深圳音乐厅绝佳的声响效果让其不再囿于空间,音量和音色得以较好呈现。
作为西方弦乐器,古典吉他几乎没有专属的中国曲目,一直以来,杨雪霏始终在用古典吉他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早在20年前,她就将改编的第一首中国作品《彝族舞曲》收录进自己的第一张专辑。“在国外生活工作的时间越久,越希望能够在音乐中找到情感与文化的归属感。”
杨雪霏坦言,向世界推广中国本民族的音乐有其客观难度。“用别人不熟悉的乐器弹着陌生的曲目”,民族音乐如果保持原貌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输出,其中的美感和意境很难通过“短暂的新鲜”和“瞬时的冲击”持续下来。杨雪霏不断探索,以改编民族经典和委约创作等方式,不断扩展着古典吉他传播中国音乐的发声版图。在她的合作对象中,不仅有音乐大师谭盾、陈怡等,也有众多民族乐器演奏家、交响乐团,如笛箫大师张维良、知名古筝演奏家袁莎、指挥家傅人长衔领的厦门爱乐乐团等。
在她看来,吉他是一种非常适合表现中国音乐的西洋乐器——既可演奏十分“中式”的线性旋律,也可创造出和声多变的复杂结构。她会将滑音、轮指等民乐演奏技巧化用在吉他演奏上,创造出一些“中国式的声响”,营造出中国的意境和味道。
在演出的前一天,杨雪霏受深圳音乐厅之邀在音乐厅五楼小剧场带来一场大师课,开放的250个观摩席位在短时间内被占满。对此杨雪霏有些感慨——相较于自己有些孤独的求学之路,如今人们对于古典吉他的热情早已迈入新的高度。对于吉他学习,杨雪霏建议初学者们从古典吉他入手,原因在于古典吉他严格的基础训练和必备的技巧,让演奏者在日后的曲目范围、技巧发展上不受限。
新闻推荐
音乐纪录片《踏歌行》剧照。音乐纪录片《踏歌行》海报。均系资料图片近年来,随着各类音乐综艺的播出,各色音符和旋律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