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文学》(美)约翰·D.莱昂斯 著宋旸 译译林出版社2021年2月版
□ 林颐 (书评人)
法国文学作品纷繁,脉络千头万绪。按照“牛津通识读本”的宗旨,若往薄处写,须采取“小切口,大视野”的策略。“法语文学”的概念比“法国文学”更广泛,该怎么办?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法语教授约翰·D.莱昂斯撰写了丛书之一的《法语文学》。莱昂斯选择的切口是“主人公”,具体的做法是通过精选法语文学重要阶段的一些代表作品,分析作品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来呈现法语文学的发展轨迹及其主要特征。
作为民族语言的法语形成很晚,学界认为,有据可考的古法语文献出现的最早时期在公元842年。因此,法语文学的形成期大致是在11世纪。文学是社会文化的映射。好的文学作品,人物往往深入人心,作者精心刻画主人公的言行、性格,他们身上带着鲜明的时代痕迹。正是在此意义上,对于法语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形象的阐释,既是一种文学评论的技巧,也具有文化史的意义。本书可以视为一趟在主人公引领下的法国文化史漫游旅程。
作者以蒙田及《随笔集》对“自我”的积极表达,说明了在16世纪,个人对世俗生活开始表现出日益浓厚的兴趣,并且自觉地渴望创造自己的命运。作者认为,博马舍的喜剧是导致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文化因素的象征,《费加罗的婚礼》浓缩了金融、契约、法律、出身和阶级权力这些大革命的核心主题。《巴黎圣母院》的主人公卡西莫多、《包法利夫人》的主人公爱玛以及波德莱尔笔下的巴黎街头浪荡者,体现了19世纪文学与时代的脉动。
在作者看来,克莱芙王妃展示了17世纪决定独立并形成自己的行为理想的早期女权主义。现在有谁知道《保罗和薇吉妮》?作者把它作为18世纪自然主义兴起背景下自然对抗文化的典范。如果用20世纪流行的观点来看,这部小说表现了“规训”所造成的自我束缚。现在有谁知道杜拉斯公爵夫人和她的短篇小说《欧丽卡》?作者以这部1823年的作品传递了黑人女主人公苏醒的女性意识,同时发出了“为什么生而为奴”的反种族主义呐喊。
可见,作者选择文本主角的眼光独到。一方面,他抓住了经典作品的经典性;另一方面,他抓取了一些大众不熟悉但有时代意义的作品。全书因此更丰富多层次。此外,作者注重女性作品或女性视角的提炼,这是该书基于文学研究者现代立场的一个反映。
作品之所以命名为《法语文学》而不是《法国文学》,原因也在于此。作者在引言里就谈及,从历史的角度说,“法语”这门语言在生活于今天的“法国”境内的人民中实际占有统治地位,仅仅始于19世纪末。换句话说,它是与“民族”意识的兴起息息相关的。本书最后一章以“说法语的主人公无国界?”为题展开论述,与引言形成了呼应,点明了“法语文学”这个词带有的种族主义色彩,并结合《黑人女巫蒂巴图》等现代小说对西方价值观以及殖民话语作出批判。作者旨在以“法语文学”的局限性及其传播的讨论,重新呼唤世界主义的公民文化。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梁燕芬报道《王牌对王牌》在元宵节播出新一期节目,王牌家族化身仙侠剧中的经典角色,而本期挑战王牌家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