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晚8点,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在央视综合频道与观众再续“经典之约”,聚焦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天工开物》,致敬“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的科学精神。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首篇《乃粒》中的一句话。节目中,相隔300余年的袁隆平与宋应星透过一粒种子,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他们用跨越时空的一次“握手”,带领观众感受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世致用、为民谋福祉的不懈追求。
节目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游历于时间的长河。他从1961年湖南安江农业学校的一片试验田里启程,遇见立志让“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的袁隆平,而后穿越到300多年前明朝万历年间的江西稻田,拜访同样为了“五谷丰登,物阜民康”的朴素梦想跋涉不止的宋应星。
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此外,舞台对《乃粒》《舟车》《乃服》《佳兵》等卷所涉及的明代社会生活、生产景象都做了细腻的呈现。
《天工开物》的序言中,写着一句非常有力量的话——“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次科考落榜的失意里,宋应星没有被打倒,他在数次赶考奔波的所见所闻中,认识到工农业生产的巨大价值,于是他选择回归自然,走出了一条与当时的读书人不同追求的路。
节目中,当兄弟三人在舞台中央豪爽地一挥手,共同道出那句“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燃感扑面而来。燃感何来?正如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张柏春所言:“每一次都落第而返,但对宋应星而言又是满载而归”。
本期节目中,宋应星以现代礼仪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听闻袁隆平少年时读过《天工开物》,最喜欢里面的《乃粒》,宋应星激动到热泪盈眶。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何止是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大地上奋力续写了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中新网)
新闻推荐
经历了《你好,李焕英》的弯道超车,曾经默默无闻的张小斐已经成了“50亿元女演员”。这个成就,她的老同学杨幂、袁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