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帕(左一)为《狂人日记》剧组说戏。资料图片
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正在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表现鲁迅创作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的经历,让很多人深有感触。与此同时,在驱动文化传媒的策划和邀请下,享誉世界的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也将他心目中的《狂人日记》搬上了中国戏剧舞台。
3月14日、16日,由陆帕担任导演,乐曦、梅婷等主演的《狂人日记》在哈尔滨大剧院首次亮相,引发观众热议。在3月15日举办的专家座谈会上,濮存昕、吕效平、孟京辉等专家学者和鲁迅之孙周令飞等嘉宾,对作品各抒己见,表达了不同观点。
《狂人日记》不是传统的演出
演出从《狂人日记》开头一段文言文所叙述的故事背景开始,讲述者听闻自己多年未见的老友生病,于是决定绕路探访,他来到患病友人的家乡,却只拿到了故交满纸疯言的日记。日记里记叙,这个寻常小镇隐藏了一个巨大秘密:生活在这里的普通人其实都吃人!随着讲述者的探究,又引出了新的秘密……陆帕的《狂人日记》,不是按照人们传统的欣赏习惯讲故事,而是通过表演、舞美、灯光、音效、多媒体等多元艺术手段创造多重视觉、听觉的综合感受,带领观众如同悬疑探案或是心理分析一样,抽丝剥茧、层层剥笋,进入“狂人”复杂的心灵世界。这,无论对演员,还是对观众,都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过程。
习惯了传统话剧中依靠台词表达的观众,不太能够接受陆帕作品极为缓慢、充满停顿的“陆帕节奏”。对此,陆帕认为,“人们不说的东西比说的东西重要太多,他们说出来的其实都不太重要,真正重要的在他们没有说出来的东西里。”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吕效平认为:“这版《狂人日记》不是传统的演出。”
扔掉所有的成见和标准答案
曾经在电影中扮演过鲁迅的濮存昕,在座谈会上问出了一句很多人心中的疑问:“陆帕先生做的《狂人日记》,是大家想看到的鲁迅作品吗?”
“不喜欢准备好的剧本”的陆帕,将只有4000多字的鲁迅原著小说,改成了5小时大戏。他在编剧时加入很多内容,构建了一个“鲁迅宇宙”,其中不仅包括《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药》《故乡》等鲁迅作品元素,甚至很多读者不太了解的《风筝》,也成为剧中不可忽视的线索。
熟读大量鲁迅作品的陆帕,带着无数的问题排戏,伴随这些被忽视的问题,鲁迅和《狂人日记》重新变得陌生。如果说很多作品都是在给人们答案,那陆帕版《狂人日记》,则是扔掉所有的成见和“标准答案”,带观众一起对鲁迅进行一次漫长的精神拜访,去重新审视那些罕有人真正追究的谜团。
越经典的作品越需要时间磨合
赶赴哈尔滨看戏后,导演孟京辉认为:“导演陆帕用一个哲学家、心理学家和艺术家的视角,不仅为中国戏剧舞台贡献了一种文学解读,还贡献了一种关于梦境的节奏感。《狂人日记》像一颗子弹,用慢动作射向一堵坚硬的墙壁,像一场突如其来的爱情浸没于柔情和悲伤的瞬间,像一声叹息融化在无言的天空下面。这是一部伟大、任性、宽广而充满激情的戏剧作品。”
鲁迅之孙、鲁迅文化基金会(中国)秘书长周令飞说自己看戏的时候“几乎没有一秒钟是低下头来的”,“在当今速度飞快的社会环境中,居然能够看到这样一种节奏的戏,令人非常惊喜。”
该剧在剧终结尾时打出了“试演”字幕,表示目前这部作品还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在剧中扮演赵贵翁的李龙吟表示:“我们这个戏还没完全排完,还是试演。越深刻的戏剧、越经典的作品、越伟大的导演,排戏就越困难、越需要时间磨合。”
濮存昕则认为:“鲁迅是中国太重要的一个人,有独立品格、自由精神的人总是想去接近鲁迅,去完成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思考。这部作品还是试演,我们应该允许这个戏有一个完善的过程。对这部作品的初试,我充满了作为文化人的敬意。”
(据新华网)
新闻推荐
纪录片《年画·画年》“体验式”走近年画 52位传承人讲述古老艺术隽永魅力
年画是中国人春节最强烈的图像元素之一,在中国人千年文脉的传承中,这门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烟火气的表达讲述民间优秀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