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
又见凤凰花开,又到毕业季,又进入高考倒计时。
多年前看过电影《青春派》,印象深刻,直接冲“高考”主题展开故事。16岁男孩居然,再过几天就要高考,全班合影毕业照之际,他站出队列,对心仪女生大声朗诵写在自己手板心上的泰戈尔情诗,女生也大方出列与他牵手同行,直到男孩妈妈怒气冲冲从天而降……女生顺利考上复旦;男孩在考卷上只顾涂写女生名字,名落孙山,于是复读一年,“为高考而战”在他眼中开始真正具象起来。
这部片子成了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男主角董子健也被誉“最佳新人”。但,它真的是在为“另类青春”喝彩?它真的是在称道“若为初恋顾,高考皆可抛”?高三毕业生真的有闲暇来审度亲情爱情友情一类的人生大课题?
其实拐好大一个弯儿,借一个桀骜不驯的男孩重新温顺归队“高考大军”,借一个野蛮冷酷的班主任不惜一切以提高学生分数,这部片子想说的还是:不拼个头破血流,不冲进“一本”的校园,你的另类青春就是一堆泡沫,一堆指戳即破的泡沫!什么“累死你一个,幸福你一家”,什么“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打着“另类青春”旗号来张扬“黄冈式语录”,理直气壮得令人哑口无言。
最近,又在网上看了电影《少年巴比伦》,根据路内同名小说改编,又是董子健主演。有人说此片是仿效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倒觉得它更像一部中国版“迷惘的一代”。
故事这样开头:路小路拿出成绩单,两门十几分,还有一门零分。父亲怒斥怎么考零分?路小路说不管考几分,反正都是要去工厂上班。路小路想去贩香烟,父亲还是用一只甲鱼把他送进工厂。戴城就是一个“大工厂”,他没有别的出路。
路小路想找到什么值得自己去燃烧,然而趁手的“兵器”,是钳工班的钳子、电工班的灯泡和三班倒的糖精。似乎对自己现状愤愤不平?但毫无作为,吊儿郎当,直到厂医白蓝的出现,外面的世界才像一道光束,投射进路小路的人生。
公元前1595年,古巴比伦王朝覆灭,从此杳无踪迹。所谓“少年巴比伦”,是都曾经历过却最终消失的少年时光?另类与张扬、卑微与迷惘,以近乎黑色幽默的电影语言祭奠,得其精髓。
萌娃子张曰:这两部电影我都没看过,但从我的角度来看,高考离我还相对比较远,目前我该做好的是即将到来的小升初考试,先努力考上中学才能规划下一个目标。
新闻推荐
黄海菲作品《丰收》。南都讯记者黄茜两座明清时期边防城堡遗址上修建而成的镇北堡西部影城,是中国三大影视城之一。自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