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道路测试放开,“无人”驾驶产业发展也“驶入”新的里程。新华网图
“无人”驾驶迎来全国性道路测试管理规范。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4月12日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明确上路测试的一系列要求以及交通违法处理依据。
随着道路测试放开,“无人”驾驶产业发展也“驶入”新的里程。
“无人”驾驶“驶向”发展快车道
4月12日发布的《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对测试主体、测试车辆、测试路段等明确一系列要求。专家认为,管理规范的出台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一步,必将推动“无人”驾驶加速“驶向”现实生活。
管理规范不仅对车,对人同样提出要求。“人们常说的‘无人\’驾驶包含了不同程度的自动驾驶。在国际上,只有达到最高级别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方能实现无人。”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说,目前我国所测试的大部分汽车属于有条件自动驾驶,不仅不能离开人,还要对测试驾驶人进行严格要求。
管理规范明确测试驾驶人需满足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合同、经过自动驾驶培训、无重大交通违章记录等条件,并在测试期间始终处于驾驶位置上,随时准备接管车辆。
公安部交管局副局长李江平说,为确保安全可靠,在申请实际道路测试号牌前,测试车辆必须经历封闭场地充分测试。
做好标准认定和规范要求的同时,管理规范将测试路段、号牌申请等权限交给地方。这意味着更多企业、城市和地区的路段可进入测试。之前,上海、重庆等地已开放自动驾驶上路实测。
“无人”驾驶前方“路况”如何?
据专家介绍,“无人”驾驶所依靠的自动驾驶技术可分为5级。从全球看,跨国车企已实现部分自动驾驶(L2级)汽车的批量生产,少数推出有条件自动驾驶(L3级)汽车,以谷歌为代表的新技术力量在开展全自动驾驶技术(L4、L5级)的研发测试。我国目前进入路测的汽车处在L2级和L3级。
从实际道路测试情况看,“无人”驾驶也非“一路畅通”,需解决好数据、网络等多方问题。
构建高速可靠网络和城市智能体系也是挑战。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司长庞松说,当前城市“智慧”程度尚不足以支撑“无人”驾驶汽车大范围应用,仍需构建与之相配套的智能交通系统和道路管理体系,包括对车速、位置等感知和路径规划等智能控制。
工信部总工程师陈因说,我国正在加速突破先进传感器、车载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安排车联网试测无线电频率频段,并建设国家智能交通综合测试基地,加快驾驶辅助系统布局。
“产业还需探索多领域联动的创新发展模式,加快走向成熟。”陈因说,工信部预计,2025年高度和完全自动驾驶汽车开始进入市场。 ▲
【新华社记者张辛欣】
新闻推荐
一、项目概况与招标范围:翁城产业转移园丙子路7号、8号路改建工程全长1825.563米,拟采用城市支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20km/h,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