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新华社图
工信部部长苗圩日前表示,将继续深化制造业开放合作,在已基本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汽车、船舶、飞机等行业开放要求,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优化营商环境。
苗圩说,中国制造业全面开放的格局已经形成并不断深化。
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拓展
制造业一直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在开放领域上,2017年中国制造业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986家,同比增长24.3%。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大幅压减了对外商投资的准入限制,在制造业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中,完全对外资开放的已有22个大类、167个中类和585个小类。与此同时,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近年来也呈现强劲增长态势,制造业占海外投资比重三分之一以上,覆盖纺织、食品、机械、汽车、电子等众多领域。
从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再到中西部地区,中国制造业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合作区域不断拓展,开放层次不断提高。近年来,外商投资的重点从加工制造逐步拓展到计算机、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等高新技术领域,在中国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的跨国公司近2000家。
苗圩说,开放的中国制造业受益于国外资本、技术和人才的投入,也持续为外资企业提供良好回报。以汽车为例,2017年,中国乘用车共销售2472万辆,其中德系、日系、美系、韩系和法系乘用车销量分别达到485万辆、420万辆、304万辆、114万辆和46万辆。2017年,高技术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665.9亿元,同比增长11.3%。
中国制造企业海外投资也给当地带去资金、技术和产品,促进了当地的就业、发展和税收。截至2017年底,仅中国企业在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就达到307亿美元,为当地创造就业岗位25.8万个。
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苗圩说,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崛起,一些人担心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产能过剩等结构性问题外溢,也有一些人担心“中国制造2025”将会对其他国家企业设置不公平竞争障碍,这些疑虑是没必要的。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互利共赢、开放合作都是中国制造业发展过程中坚持的根本原则。
“我们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苗圩表示,将坚持“中国制造2025”及其相关政策措施一视同仁地适用于所有在中国境内的企业,包括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机制,切实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和水平,为全球投资者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法治化、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新华社】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梁晓雯报道第八届北京国际电影节近日开幕,以“共享资源、共赢未来”为主旨,定位于国际性、专业性、创新性和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