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数字中国建设成果展览会向公众开放,吸引众多观众前来了解、体验身边的高科技产品。图为观众在展览会上参观展出的8K超高清视频图像。新华社图
2017年数字经济对中国GDP的贡献已达到32.9%,创造的就业机会超过总数的20%。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4月22日—24日在福州举行。在峰会主论坛上,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了《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2017)》。
《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息科技发展在诸多领域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以量子通信、高性能计算机为代表的核心技术取得创新突破,全球最大的固定光纤网络、4G网络先后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技术研发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力推进,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互联网+政务”让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
《报告》显示,数字中国是新时代国家信息化的新战略,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27.2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32.9%。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且在国际合作方面成果丰硕,许多企业在参与国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报告》提出了下一步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的七大努力方向:一是创新引领,加快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二是多措并举,加快信息基础设施优化升级;三是主动作为,大力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四是深化改革,着力解决信息资源共享开放难题;五是共建共享,让信息化发展更好造福人民;六是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保障能力;七是共创共赢,完善信息化发展环境与深化开放格局。
【记者李志军综合报道】
【数字经济分论坛】
探寻数字经济的广阔未来
在数字经济分论坛上,与会人士均认为,中国数字经济前景广阔。
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高技术产业司巡视员伍浩表示,数字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的新型经济形态,正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和影响国际竞争格局的重要力量。
京东金融集团首席执行官陈生强认为,发展数字经济关键是要实现实体企业和新经济的融合,需要实体企业不断加大科技的投入,也要科技公司提供为实体企业服务的能力。京东将和金融机构融合,助力金融机构实现场景、用户、产品在运营和管理上实现数字化,既助力金融机构将数字资产化,也助力金融机构将资产数字化,从资产端、资金端两方面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加收入。
在中国中化集团总裁张伟眼中,数字经济时代是无壁垒无边界的时代。他说,送外卖的美团和做共享单车的摩拜走到一起,做电商的阿里巴巴和拍电影的华谊也可携手。中化集团提出要打造科技驱动的创新平台公司,打造一个无壁垒无边界的数字经济创新平台,以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理念,共同探寻数字经济的广阔未来。
面对数字经济时代,美团点评集团CEO王兴则畅想“走出去”,“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前景无限,这是每个企业都不容错过的历史机遇。”目前,美团已经开始初步探索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王兴表示,在数字经济的新阶段,最重要的机遇之一就在于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推进产业经济和百姓生活的在线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未来信息技术将融入国民经济和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以新动能推动新发展”。
【大数据分论坛】
下一步的趋势向“数商”发展
大数据分论坛聚焦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分享交流大数据技术产业发展和应用的先进经验,探讨大数据在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大数据跟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协同发展,并将深度融合到实体经济中,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引擎。”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看来,大数据驱动制造业提升生产效率,节约资源消耗,保障生产安全,优化销售服务,实现转型升级。
在主题演讲中,邬贺铨提到苏州一家公司,“这家公司在全球排第一,生产量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它利用阿里开发的人工智能大脑分析生产过程中的数据,最后画出60个关键数据,最后成品率提升1%,每年增加上亿元利润”。
显然,这就是大数据的力量,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作为公路物流领域的闯路者,运满满APP平台每天的货源信息量达到700万条。CEO张晖深刻感受到大数据的威力,“过去计算能力没那么强,所以不能形成快速、及时的决策和反馈。今天我们的算力增强了,数据加上计算,我们形成了新的智慧”。
“数据是土壤,现在出现的数字经济,以及开发的各种新应用、新态势都是基于数据”。浪潮董事长孙丕恕认为,未来三年,能与电商一样红火的就是大数据交易,“不管数据是钻石矿、金矿,还是银矿,它一定是有价值的,有价值就一定会存在交易。现在我们在说‘电商\’,下一步的大趋势就是向‘数商\’发展”。
【物联网分论坛】
实现“万物智联”仍需解决“痛点”
在首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物联网分论坛上,来自各界的专家和业内人士就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趋势和实际应用进行探讨,剖析了我国迈入“万物智联”时代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
360集团技术总裁、首席安全官谭晓生表示,产品碎片化严重,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是我国物联网存在的突出问题。他以智能家居为例指出,各大厂家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然而不同厂家的产品之间难以实现互联互通。“物联网真正的优势是实现互联之后的智能化,这是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他说。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委会主任委员尹浩认为,物联网发展加速了科技融入生活的进程,也带来了安全问题。“2016年10月,美国主要域名服务器提供商DYN的服务器遭受严重的DDoS攻击,导致大规模互联网瘫痪。” 在尹浩看来,“同样的事也可能发生在国内,物联网行业应用服务生态系统中的所有参与者应对其设备、数据和解决方案的安全性承担责任,包括设备制造商、应用开发商、行业应用服务对象和物联网企业等。”
复旦大学教授、福州市大数据首席科学家朱扬勇提出“技术的代价”问题,即在物联网背后的大数据建设中,如何使技术投入资金的性价比更高,以减轻资金对政府的压力。目前,朱扬勇团队正在研究“单位成本技术效果综合指标”,希望对技术的性价比提出一个判断标准。
尹浩表示,从“万物互联”走向“万物智联”,要建立起标准的规范体系、安全的保障体系以及合理的运维保障体系,在三大体系的支撑下进一步实现网络、数据、应用流程和服务的深度融合。
新闻推荐
据新华社电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刁石京于4月21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经过多年创新攻关,国产芯片细分领域实现较大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