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学安
今年六一儿童节来临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7位院士在《中国科学报》上联名倡议,希望在儿童节当天营造“无网游日”,并提出网游实名制、分级制、限制网游广告、家长多陪伴孩子等多条建议。@中科院之声微博转发这条消息后,引起不少网友关注。部分网友支持游戏分级和加强监管,但也有人提出,孩子沉迷游戏,主要问题在家长,“救救游戏,管管孩子”。
有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额达到2036.10亿元,同比增长23%,游戏用户规模达到5.83亿人。而这其中,游戏玩家的低龄化现象也越来越突出。以近年最火爆的网游“王者荣耀”为例,11岁到20岁的玩家比例已高达54%。极易沉溺其中的网游,正严重戕害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不仅矫正极为困难,也酿成了无数家庭悲剧。
尽管网游不是什么洪水猛兽,也是很多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对于许多孩子们来讲,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娱乐方式。但网络游戏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丰富了现代人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儿童沉溺于网游就是一个典型现象。身处网络时代,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游戏观”,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这正是多名院士呼吁让儿童节成为“无网游日”的一个现实背景。或许设立“无网游日”并非难事,但这一天的活动终究不会彻底改变部分儿童沉溺网络的习惯,也阻断不了网游发展的大趋势,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仍然是道难题。
院士们联名设立“无网游日”,就像无烟日、无车日一样,更多是对健康、绿色生活的一种倡导。防止未成年人过度沉迷游戏,其实需要政府、企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司其职。
每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种叫做“瘾”的东西。如“70后”中很多人都曾受到课外书的诱惑,而“80后”当年也曾被电视荧屏上的动画片所吸引。正确地对待和引导这种“瘾”,往往能让坏事变好。提倡设立“无网游日”,并不是为压制孩子们正常的娱乐与生活需求,而更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是在倡导更加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
加强网络游戏的监管力度,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纯净的网络文化空间势在必行。同时更需加强对孩子们的主动引导。这种引导,应是在净化外部环境前提下有技巧地进行,而不能陷入“越堵越沉迷”的怪圈。从这个意义讲,设立“无网游日”可以促进全社会共同关注这一问题,提醒全社会意识到纵容孩子沉迷网游的危害,从而鼓励人们自觉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这背后的善意,需要更多的人读懂。
作者系法律从业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陈植上海报道导读正是政府补贴创造的“可观收益”,令过去两年户用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倍受各路资本青睐。除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