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农村报记者叶嘉宏
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8年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完成》公告,公告显示,2018年全年猪肉产量5404万吨,下降0.9%;生猪存栏42817万头,比上年下降3.0%;生猪出栏69382万头,下降1.2%。
生猪存栏头数逐年下降
记者在整理过去五年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生猪出栏量、生猪存栏头数以及全年猪肉产量时,发现这三项数据的增减率都与本次公布的信息有所出入。
对此,国家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解释到,统计局每年年初除了会公布上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初步核算数据外,还会对前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最终的核实,因此相关数据的最终核实数和初步核算数可能会不同,在计算时,基数的改变也就导致了增减率产生差异。
而如果按照目前的公布数据来推算,经最终核实后,2017年全国生猪出栏70225万头,年底生猪存栏42946万头,猪肉产量5453万吨,和原公布数据相比,分别变动了1.98%、-0.87%、2.12%。
九大上市猪企市场份额增加
根据公告显示,2018年我国共出栏生猪69382万头,其中九大上市猪企(温氏、牧原、正邦、雏鹰、天邦、天康、罗牛山、龙大肉食、金新农)共出栏4476.3万头,占据了6.45%的市场份额。而2017年,这九大企业共出栏3442.46万头生猪,占据4.9%的市场份额。这九大上市猪企市场份额的增加,也意味着整个养殖行业在往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向不断发展着。
当然,2018年农牧巨头的市场份额增加明显和这些企业前几年在各地投建的养殖项目开始释放产能离不开关系。记者通过梳理数据发现,2018年不少农牧企业的生猪出栏量都得到了快速的提高,增长率最高的甚至达113.93%(天邦股份)。
事实上,养殖体量快速扩增的还不止这些养殖巨头,这几年饲料企业进军养殖业的队伍也越来越庞大,自建猪场、公司+农户、合作社等连环拳下,饲料巨头们的养殖体量也在节节高升,开始缩小与这些传统养殖企业间的差距,如果算上它们的生猪出栏量,集团化猪场所占的市场份额远不止6.45%。
但和以往不同的是,2018年企业们投建养殖项目的热度却不比前两年。首先是因为2018年的环保压力并不亚于2017年,据一些经销商和行业人士反映,有的省份能繁母猪存栏数更是从160多万头直接腰斩至80万头左右。在更加严峻以及不够明朗的环保政策下,各个养殖企业也不得不谨慎起来。
再者,2018年8月份国内爆发非洲猪瘟疫情以来,疫情遍地开花、生猪调运受限,不少养殖企业大受影响,有的甚至亏损严重。由于非洲猪瘟给猪场带来的是毁灭性的打击,一个投资几千万的项目有可能在一夜之间付诸东流,在行业还没有一个有效的防控手段和措施的情况下,更多的猪场宁愿选择以静制动,因此扩张的步伐可谓减少不少,甚至连一些上市企业都选择避一避“非洲猪瘟”的锋芒,调整了原定的生猪出栏计划。
头均产肉量增长0.24公斤/头
从公告我们得知,2018年全国的生猪存栏数下降了3%,而能繁母猪存栏数更是跌至近十年来的新低,仅有3824.81万头。能繁母猪数和生猪存栏数双降,一方面是因为企业投资养殖项目变得更加谨慎。
另一方面,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基于2018年年初低迷的行情以及对猪周期的预判,不少种猪企业、自繁自养猪场采取了两个主要的举措——加速淘汰场内繁殖性能落后的母猪和缩减产能。在他们看来,趁行情低迷时提高场内母猪更新率可以利用较低成本来提高整体的生产效率;至于缩减产能是为了可以更好地过渡猪价低迷期,同时还能减轻场内环保压力。
而最重要的,2018年中小型养殖场仍旧陆续地退出行业。年初的低迷行情,持续进行的环保整治运动,猪丹毒、塞内卡、非洲猪瘟等众多疫情的影响下,不少养殖场不堪重压相继选择退出。此长彼消,养猪业整体的规模化程度和集中度提高了不少。而这种变化带来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养殖效率的提高。从育肥水平来看,2017年我国商品猪的头均产肉量为77.65公斤,而2018年则增长至77.89公斤;从繁育水平来看,2017年能繁母猪MSY大约在16.84头左右,2018年则提高至18.14头左右。
新闻推荐
轮辐式航线和城市对式航线是民航业内争论不休的话题。随着A380的停产城市对式航线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财经》记者陈亮/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