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论坛
文艺创作如何创新?作品怎么抓住观众?在驻地会议楼大门外,中国文联副主席边发吉委员用自己监制的京剧《狼牙山》举例,一边说着念白,一边演绎着五壮士的风采,颇有情境感、代入感。边发吉委员表示,文艺创作,写得好情节、描得好人物,就要“拨动内心深处那根弦”(《人民日报》3月6日)。
“拨动内心深处那根弦”的作品,几乎每个人都能说出几部。姑且不讲远的“四大名著”,拿改革开放之后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来说,就影响了很多人,激励了很多人。即便是拍成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依然有着拨动心弦的力量。
环顾当下,不能说这种“拨动内心深处那根弦”的作品没有,但相对于我们的创作总量,相对于“兴文化”的要求,确实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018中国电视剧产业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电视剧立项总量和生产总量双双下降,尤其是生产完成并获准发行的电视剧数量为313部、13475集,创下了5年来的新低。而在2012年,这一数字分别是506部、17703集;2015年为395部、16560集。海量的影视作品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又有多少?而在图书出版市场,情况也是大同小异。
传统创作,一直有“文以载道”的传统,很多经典作品,都是作者数年磨一剑的结晶,都有着深邃的思想性。可现在的不少创作者,创作目的并不是为了“载道”,而是为了“载钱”。在很多人心目中,正能量曲高和寡,想要“载钱”,只能从正能量转向流量。这,当然是一个误区。
事实上,正能量与流量并不矛盾,很多时候不是正能量不行,而是创作的人不行。春节期间,国产科幻电影《流浪地球》成了一部现象级作品。在市场上,类似既叫好又叫座的正能量作品还有一些。比如剧作家王丽萍委员近年来创作的《媳妇的美好时代》《生活启示录》等电视剧作品,既有金碑又有口碑,还相继走出了国门。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很多创作者,其实并不懂市场,他们看不清时代的主流,不知道人们真正喜欢什么。艺术源于生活,要创作新时代的精品佳作,首先要清楚新时代的人民群众需要什么,审美情趣是什么。
好作品应该有拨动心弦的力量。今天讲好作品,并不是说只要立意好就行,如果一部作品只是讲着正确的废话,只注重主题,不注重创作的细节、情感的打磨,当然也不能算好作品。真正的好作品,既要有意义,也要有意思,要让人看完之后有感慨,有收获。换言之,谁能拨动人内心深处的那根弦,也就能拨动市场深处的那根弦。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作品来拨动那根“弦”。
◎毛建国 媒体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晓玲导读“过去3年我们放弃了销售规模老大的位置,进入了70-80个城市,换来了今天的战略主动。”万科董事会主席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