坊间或专家质疑可能性
从新闻中看,住宅交易可能按“套内计价”,在文件上或将成为现实,但可能性有多大?《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的报道很有意思,标题叫《告别公摊?别嗨了,你既少不了1块钱也多不了1平米》。该报道说,有专家认为,此次“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并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取消公摊面积;即使真的推行按“套内计价”,其实什么也不会改变。要想切实解决长期被诟病的公摊面积问题,需要进一步出台标准和细则予以明确。
据报道中未具名的专家分析,《住宅项目规范(征求意见稿)》全文有3.1万字,隐藏其间的“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仅寥寥数字。据住建部所说,这些规范是由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起草的,也就是说,它们主要是一种设计规范,不出意外的话,涉及到的38个行业规范将很快颁布,最终上升为国家标准予以颁布实施。将来或许可能以套内使用面积计算房价,把饱受诟病的公摊面积踢除掉,但未必会带来实际变化。听上去很美好,但买房者并不一定得到实惠:因为没有明确的规范标准,所以计算方式改变了,计价方式也会随之改变,你过去10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能得到70-80%的实用面积,是用买70-80平方米实用面积的钱买到了100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子;改变计算方式后,是不是那些原本由所有买房人承担的公摊面积改由发展商来承担?70-80平方米的实际面积就只用剔除了分摊面积后的资金来买?非也,多数情况下会将分摊面积的钱加到实际面积里面去。也就是说,你买的房子面积还是那么大,所用的购房资金还是那么多,面积计价方式的改变,只是具有形式意义,你既没有多得一平方米的面积,也没有少花一份钱。大家得到的只是心理上的平衡,却未得到实质好处。
还有专家指出,现在的关键,不是玩文字游戏,而是要在法律约束和标准规范上界定分摊面积的合理性,要确认开发商在开发建设楼盘时到底应该承担什么责任,那些原来住宅分摊面积所涉及的公共配套设施建筑面积、建设成本,应该如何审计并计价分摊,合理地添加到实际套内面积中,而不是继续成为牟利的幌子。比如,必须出台社区配套政策规定,大堂、公共门厅、走廊、过道、管道井、电梯间等公共设施被踢出去了,不在不动产权证里体现了,那它们的产权、使用、管理和收益权等如何界定,必须另外出台规定,否则依然是一笔糊涂账。(喃喃)
新闻推荐
新华社巴黎3月6日电(记者陈晨)法国经济与财政部发布新闻公告说,经济与财政部长布鲁诺·勒梅尔6日向政府内阁提交一份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