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要论在互联网圈最火的词,非“产业互联网”莫属。如今,言必提产业互联网,已成为互联网圈的一种风潮。
互联网的“上半场”已接近尾声,“下半场”的序幕正被拉开,当前这一论断已成为共识。部分业内人士更进一步指出,互联网的主战场正从消费互联网(ToC)向产业互联网(ToB)转移。许多传统企业也表示,要利用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努力提升生产效率,实现企业转型。
那么,到底什么是产业互联网?
通俗地说,产业互联网就是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结合,是应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连接、重构后的传统产业。事实上,产业互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早在2000年,美国的沙利文咨询公司就提出了有关产业互联网的设想。不过,由于技术限制,这一设想并未被广泛接受。直到2012年,通用电气公司发布了一份报告,重新对这一概念进行了介绍,产业互联网的概念才逐渐被业界重视。
在英文中,“产业”和“工业”是同一个词(industry),并且最初的产业互联网的应用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因此在早期的中文文献中,产业互联网也常被译为工业互联网。后来,工业互联网的概念又与德国的“工业4.0”概念相融合,逐步走进了各种政府文件和学术文献中。不过,如果我们重新回顾一下原始文献,就不难发现产业互联网的应用领域并不限于工业。至少在通用电气公司的报告中,它就涉及航空管理、医疗等领域。
目前,我国的第三产业已经占到了GDP总数的一半以上,而在第三产业中的很多行业,产业互联网的相关技术依然是适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对产业互联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在工业领域。
与消费互联网相比,产业互联网蕴含着更大的商机。对此,我们可以从两者的连接数和APP需求量来窥得一些端倪。消费互联网的连接对象主要是人与PC、手机等终端,其连接数量大约为35亿;而产业互联网连接的对象则包括人、设备、软件、工厂、产品以及各类要素,其潜在的连接数量可达数百亿。从APP的数量上来看,整个消费互联网现有的APP总数只有几百万;而据估计,仅在工业领域,产业互联网的APP需求量可达6000万。
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来看,产业互联网的意义要比消费互联网更为重大。从功能上看,消费互联网主要是通过连接消费者,帮助既有产品实现更高效的销售和流通。尽管它也会对生产环节产生促进效应,但总体来说这种影响依然是间接的、有限的。相比之下,产业互联网对生产的影响则更为直接,也更为明显。通过借力互联网,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传统企业可以更好地设计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更有效地组织生产、更快捷地实现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从整体上优化组织结构、提升生产效率。这对于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报综合)
新闻推荐
预期目标、重点群体、就业空间、职业素质 四个维度透视压力之下如何稳就业?
稳就业新华社发徐骏新华社北京3月6日电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引人注目地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强调稳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