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15”前后,家长们都会掀起一轮关于“报培训班”的吐槽大会:这家机构的师资不咋地却还宣传得如此好,又或者“孩子每天都在培训和学习中,压力实在太大”等等。一面是吐槽,一面却是跟风。似乎生怕自家孩子一不小心在“报培训班”这件事上落后,二者之间的矛盾却恰恰是消费市场的不成熟,家长缺乏对培训必要性、培训质量和服务的认知。
培训机构的兴起本身是作为补充性教育存在,但随着市场的发展,课外辅导市场需求越来越庞大,有调查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K12(基础教育阶段)课外辅导市场规模已达到4472亿元,重点城市的课外培训普及率已达到了90%。面对这样的数据,出现在笔者脑海里的场面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鱼贯而入。画面何其壮观,却又多么可悲。
一个群体性现象背后往往伴随着恐慌和对现象认知的缺乏。作为家长,看到别家孩子在报读培训班时会很自然地想给孩子提供同水平的教育条件,却忽视了孩子与孩子之间的个体差异,而培训机构正是应个体差异而生。然而,当下的培训教育却在家长心态不正、教育资源不均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已然不是为了满足个体差异性而存在了,似乎成了一种普遍性需求,当培训普及化后,教育生态链拉长,家长焦虑、孩子压力以及市场的不规范因素也与之增长。
消除恐慌,唯有理性分析和对待。从市场角度而言,有需求才有市场,需求是决定供给的最直接原因,因此,在笔者看来,家长在呼吁整顿市场的同时,也该了然并端正自己的心态。首先要提高对培训教育的认知,明晰其存在的市场角色。其次了解自己的孩子,让孩子为自己的兴趣做主,而不是盲目跟风,看到别人报了班自己也跟着报读,当然这需要对培训教育有足够的认知,和对自己孩子有足够的自信,最重要的还有对自己有足够的自信,比如相信自己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足够让孩子汲取营养。再次,如果孩子有兴趣想要得到更好的拓展,那么请学会识别培训教育机构的套路,比如学会看证照、多渠道了解培训资质,不让自己的荷包和孩子的时间精力浪费在不良机构里。
新闻推荐
新华社香港3月11日电香港交易所11日与全球最大指数公司明晟(MSCI)签订授权协议,拟在获得监管批准后并因应市况推出MSCI中国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