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江举行“藏龙”仪式通讯员 何敏怡 摄
本报讯3月初,万江滘联社区的正丫村热闹非凡。一条36年的松木老龙船,在经过近一年的修复后重新亮相,被20余名村民协力抬下水面,并埋进了河涌的泥土中。
这是护理松木龙舟的古老方法——“藏龙”。事实上,随着龙舟制作工艺的迭代,松木越来越少被用于龙舟的制作,“藏龙”及其背后的文化也正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所幸的是,在万江滘联社区,这一古老方法及其背后的文化,正被珍视并重新挖掘。据滘联社区正丫村负责人谢浩荣介绍,2017年社区便重拾“起龙”与“藏龙”的传统,这条龙舟在河底里沉睡了10余年,就是那时被挖起并进行了修护。接下来,他们还将加快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等工作,进一步保护和推广传统龙舟文化。
“藏龙”是对龙舟船体的保养
对于这条36岁的龙舟,不少老一辈的万江滘联人并不陌生。六旬的洪桂林还清晰地记得,这条龙舟完成制作是在1983年,也是他的儿子刚刚出生的那年。在洪桂林的青年时代,龙舟比赛是村里的盛事,他应征比赛多年,用的就是这条松木龙舟。
“松木龙船船身很重,划起来很费力。”洪桂林回忆称,加之以往的龙舟比赛常需要划好几圈,一场完整的比赛耗时也长,相当考验体力。在他记忆中,早年最长的一次龙舟比赛,他们花费了将近4个小时。
洪桂林说,一条保存妥善的龙舟,起码能使用10余年。但想要好好护理松木龙舟,方法也相当讲究——松木材质硬重,强韧耐腐,抗蛀力强,且不怕潮湿,置于潮湿处不会腐蚀,而浸于水中则越坚实。而用淤泥铺遍船身,则可起到防虫、防晒、防烂的作用。因此,把龙舟埋到河床,就是对龙舟船体的一种保养。
“这条龙舟就是这么保留至今的。”谢浩荣告诉记者,2002年这条松木老龙舟被埋在河床,直到2017年5月,社区才将这条沉睡了15年的龙舟挖起,并开始了近一年的修复工作。
社区正加快申报市级非遗项目
上周,这条龙舟完成了修复,并以崭新的面貌与大家见面——保留了龙骨等部分,翻新后的龙舟总长26.3米,龙舟重1.3吨,龙头神韵抖擞。为了更好地保留松木龙舟,社区举行了“藏龙”仪式。
“藏龙”当天上午6时许,当河床水位慢慢下降,逐渐露出淤泥时,村民们光着脚丫,挽起裤脚,手持铁铲,向淤泥中奋力挖去。
据村民介绍,传统的“藏龙”是在河道里用淤泥围成一个龙船坳,将龙船推进去后,在坳里面插上几根竹子,再把龙船上的活动塞拨开,让船身沉入水中。“也有的用沙包压沉龙船,把船藏于水底。以前龙舟的船身大多是埋在河涌近岸泥地里,以防干裂。”
如今,这条松木老龙舟已经完全“沉睡”,静待被再次“唤醒”。届时,这条老龙舟被挖出,再参与端午期间的游龙或竞渡活动。
据了解,正丫村下一步将加快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等工作,将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保护和推广传统龙舟文化。同时,将正丫村“起龙”仪式和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接轨,大力发展特色龙舟节文化旅游,打造龙舟节的旅游招牌,推进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新闻推荐
鼓励民营资本 引入优质人才 接轨国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