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岗头社区的天安云谷聚集了众多科技企业。南方日报记者朱洪波摄
3月19日上午,坂田街道环城北路的岗头发展大厦一片忙碌,岗头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陈小明早早地泡茶等候,他的办公室放满了昔日的照片,而窗口可以看到整个华为总部基地。
岗头最早叫螺岗围,因当初岗头村中心位置有一座椭圆形形似田螺的山岗得名,后又因山头流下的几条小溪途经此处,螺岗围更名为岗溪,此后岗溪又更名为岗头。如今,岗头社区人口约1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3000人,社区下辖马蹄山、禾坪岗、中心围、岗头新围仔、风门坳5个居民小组。
“以前我们是大布吉片区最穷的村之一。”陈小明回忆,穷则思变,社区班子坚持党建引领,紧抓改革开放机遇,带领村民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转型之路——从远近闻名的菠萝、沙梨之乡,到全球知名企业华为公司的总部所在地,再到以天安云谷为代表的广东省首批“互联网+小镇”,岗头变身智慧产城社区。
南方日报记者陶清清通讯员梁艳霞
转型之前?家家户户种水果,人均年收入仅80元
岗头村山多田地少,过去以农林业为主,村民靠耕种为生。谈起岗头村的发展,村里的老人仍记忆犹新。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岗头村家家户户种植沙梨、菠萝、柿子。那时候,普通果农每年能收七八十担水果。岗头村土质好,种出来的菠萝很甜。
上世纪70年代,岗头的经济收入主要靠菠萝、沙梨,当时家家户户都把菠萝、沙梨运到布吉出口站(布吉供销社),最后出口到香港。岗头村陈清华老人回忆道:“当时,村里每户人家靠着卖水果(沙梨、菠萝、龙眼等)平均年收入约有80元左右。”
“实在太穷了,家里都吃不饱饭。成立布吉镇时,岗头倒数第二,是市、区、镇的扶贫村。”回忆起那段艰难的岁月,如今54岁的陈小明仍刻骨铭心,“一切的改变都得益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后,果农慢慢“洗脚”上岸。伴随着岗头的发展,村民开始以工商业为主要营生,以股份分红为生活来源。以前的泥瓦房变成了高楼大厦,岗头居民曾经翻山越岭去观澜赶圩购物,如今在家门口就能逛上大商场。
第一次飞跃?华为总部落户坂田选址岗头
在岗头股份公司的档案室里,这样一组数字格外醒目:1999年,岗头村集体总资产2000万元,股民每年人均分红1000元;2018年12月,岗头村集体资产已逾7亿元,股民每年人均分红约10万元。近20年时间,集体资产增长了35倍,人均分红增长了100倍。
陈小明认为,这一切的变化取决于岗头村牢牢抓住了两大发展机遇——一次是遇到华为落户坂田,选址岗头;第二次是与天安骏业集团深度合作,共同将旧工业区升级改造成天安云谷项目。
1991年,27岁的陈小明做了几年的士司机后,被村民选为岗头村治保主任,之后又当了村委会主任。但他没想到,贫困的岗头村会与国际知名企业华为结下一段不解之缘。
1996年,华为进入坂田片区,选址正是岗头村。陈小明告诉笔者,为了支持华为,他们从岗头水库建水管解决华为员工生活用水问题。
“近水楼台先得月”,因毗邻华为总部,由岗头社区股份合作公司自筹资金建立的17层的岗头发展大厦目前已发展成“龙岗互联网企业培育中心”,吸引了30多家新兴技术和互联网企业入驻,同时还吸引了多家金融机构入驻,成为坂田“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集聚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强了岗头片区新兴科技力量,促进了岗头片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由于靠近华为总部,岗头村居民的房子很好租,租金也比较高,环境卫生、市政配套、基础设施也不断提升,这也算是无形的福利。如马蹄山村居住着大量华为员工,大都具有本科以上学历,不乏大量著名高校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被称为“中国学历水平最高的村落”“中国最聪明的IT村落”。
第二次飞跃?打造天安云谷,年产值将达3000亿元
3月上旬,阳光温暖,春风和煦,位于岗头社区的天安云谷,一栋栋蓝色的现代化写字楼高高耸立,忙碌的白领穿梭其中。
谁能想到7年前,这里还是一片低矮老旧工业园,周边荒草丛生,人迹罕至。
陈小明介绍,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2012年岗头股份合作公司抓住历史机遇,与天安中国投资股份公司合作,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共同打造深圳市最大的城市更新、产业升级示范项目——天安云谷。
“旧工业区改造土地占地20多万平方米,岗头股份合作公司拥有建筑物面积约10万平方米,按照1:1的返还比率,其中工业用地占60%,商住用地占25%,商业用地占15%的返还方式。目前天安云谷一期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属于岗头股份合作公司的所有还建物业也已全部返还。”陈小明把笔者拉到一张旧照片前介绍。
“老旧工业区升级改造后,把原来产能落后、手工作坊式的工业区升级为新型高新产业示范区——天安云谷。岗头股份合作公司所持有的物业得到了升级,我们把返还物业全部重新返租给天安公司,由天安公司进行招租和管理,租金比改造前有了数倍的提升。旧工业区改造前,村民每年的生活补助只有1000元左右,现在村民每年的生活补助已经达到上万元,极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感,预计今后还会增长。”
“天安云谷项目并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腾笼换鸟",更是"凤凰涅槃",效果也是立竿见影,签约两年后的2014年,岗头村便偿还了所有债务。”陈小明说。
截至2016年8月,天安云谷在深圳全市范围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第一,土地供应面积第一,移交公共配套用地第一以及拆除建筑面积第一。业内人士认为,天安云谷的城市更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地区产值的提升、人口结构的优化,带动了物业资产增值的同时带动了周边基础设施的完善,实现了政府、村集体、产业、民生等多方共赢。
“天安云谷进行城市更新,不仅是建筑空间的更新,更重要的是发展模式的改变、产业内涵的更新和城市运营与服务水平的更新。”天安骏业总裁杨毅表示,天安云谷项目通过城市更新,将原来低端落后的加工工业区升级成为聚焦智慧产业的国际化产城社区。
天安云谷城市更新项目占地面积7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万平方米,共分六期建设,预计将引入3000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万余名高科技人才,年产值约3000亿元,税收将超过200亿元。
天安云谷聚焦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及智能设备、机器人等智慧产业,以SMAC(社交化、移动化、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为内涵的“共享、协作、开放”精神为规划理念,打造国内首个智慧产城社区,并以服务人才、企业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打造企业关键创新资源协同平台和非核心业务外包综合服务平台,已获得广东省首批“互联网+小镇”的荣誉。
截至2018年12月,天安云谷已引入华为消费者BG、艾比森、德科、安奈儿、康冠、世强电讯、中软国际、埃森哲等一批知名企业与上市公司,预计天安云谷一期年产值将超过1500亿元,年纳税超过50亿元。
外界关注的是,天安云谷这一项目到底给社区带来哪些好处?
陈小明介绍,天安云谷项目引入岗头社区后,引进了多家高科技公司的先进项目,使得坂田北片区的科技味越来越浓。天安云谷项目的建设带动了周边道路建设提速,比如雪岗北路的扩建、坂李大道的通车,方便了岗头居民出行。此外,还加快了学校、医院等生活配套设施的完善,真正实现了产城融合。如今,在岗头社区生活的居民,住家、工作、休闲娱乐可在同一片区实现,坂田北片区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
采访最后,陈小明把笔者拉到一张老照片前,指着岗头水库边上一个点说,那里正在规划建设一个高质量的学校,未来会有更多高端人才选择岗头安居乐业。言语间,他充满信心。
新闻推荐
深成指率先创本轮行情新高 行业板块显现普涨,市场整体赚钱效应快速回归
深圳商报/读创记者高宇飞周四沪深两市股指集体小幅高开,三大股指整体上均呈现出重心逐步上移,震荡走高的格局。其中深证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