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19日、20日,故宫首开夜场迎“上元之夜”。
2018年6月9日,故宫文物医院首次开放,预约观众观看修复的故宫文物。
今年1月21日,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数字沉浸体验展上与机器人互动。
3月15日,故宫博物院与华为公司双方代表签署协议。
1月8日,游客在故宫博物院参观展览。
“600岁的紫禁城从未与科技靠得如此之近”,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在3月15日的“5G智慧故宫”签约仪式上说。
15日,故宫博物院和华为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展打造5G应用示范、建设故宫智慧院区、举办人工智能大赛等方面合作,进一步推动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化、信息化、智慧化建设。
故宫博物院所在的紫禁城,既是世界最大规模的木结构建筑群,也是世界最大规模的宫殿建筑群。2018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数量已突破1700万人次,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此前,故宫已建设了覆盖全院的信息网络和安防监控体系,建立起故宫文物藏品和数字资源等管理系统,推进办公自动化,开展多达10个方面的古建筑遗产监测工程,建立起年访问量超过2200万的官方网站群,拥有超过1000万粉丝的社交媒体,研发了下载量超过600万的App,并持续开展VR、AR、AI等先进技术在博物馆的应用研究。
对于“5G智慧故宫”,单霁翔畅想,“让远在世界各地的观众都能够随时身临其境体验到实地参观故宫博物院的乐趣;让每一位来到故宫博物院的观众能够享受到更高速的网络服务和高清视频内容,瞬间获取眼前的古建筑、文物知识链接和服务设施信息:对文物出入库、修复、运输、展览的全流程进行随时随地的安全监控;邀请世界各地的文物医生和考古学家远程开展文物修复的会诊或考古调查;利用更强大的人工智能技术为文物的鉴定、修复和青少年教育提供更宽广的平台和更强有力的知识支撑……”
双方将共同推进国家5G先进应用示范项目,打造故宫智慧院区。
600岁紫禁城新动向
上元之夜后
故宫“夜场”或有戏
金色的琉璃瓦屋顶被灯光笼罩,狭长的屋面上,灯光“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铺陈开来,还有戏曲萦绕在耳畔……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故宫的炫目色彩让人仿佛置身梦境,人们纷纷拿起手机,留下难忘的瞬间,朋友圈被故宫“刷屏”了。
故宫博物院在2月19日和20日晚举行“紫禁城上元之夜”文化活动,邀请劳动模范、快递小哥、环卫工人等各界代表以及观众数千人,前往午门展厅、太和门广场、故宫东城墙、神武门等区域观灯赏景,共贺良宵。
这是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晚间被较大规模点亮。据介绍,“紫禁城上元之夜”的照明设计将高新科技与文物保护有机融合,在方案制定阶段,就考虑到避免因照明对古建筑产生损害。通过设定不同的灯光强度,产生光影对比,使其在夜间自然产生立体感,达到“见光不见灯”的布光效果。
不过,欣赏完故宫上元之夜美景的观众们,最关心的一件事就是:以后这样好的活动,还有机会参加吗?答案是:相当“有戏”!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对观众们的期待表示非常理解。他说,故宫在灯会后将进行各方面的可行性评估,希望将来能在二十四节气的重要节点开放夜场,“但一定要经过专业评估”。
他透露,这次举办灯会的时间很紧张,十天之内把这个活动办起来。灯会办两天结束之后,就会对结果进行评估:活动的社会反响如何?观众的参观体验如何?预约制度还有哪些需要完善?
“所以,故宫下一步将会评估活动的意义,如何举办得更好,什么地方还可以继续点亮而不伤害古建筑。”单霁翔称,争取尝试结合二十四节气里面的重要节气,比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推出夜场,但不一定都是走城墙,“可能还会有其他形式”。
系列展览陆续登场
重磅展品来“贺寿”
2020年,紫禁城将满600岁。故宫人将如何庆祝它的“大寿”?
“我们想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为它庆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向记者透露说,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故宫博物院将推出最好的展览,在最优质舒适的参观环境中向公众展出——从书画器物、宫廷文化、文人雅士、节庆风俗、世界文明、考古发现等方面,展现600岁的紫禁城和95岁的故宫博物院的深沉魅力。
2019年3月,“龙凤呈祥——故宫博物院藏龙凤题材文物展”;2019年4月,“宫廷御医药展”;2019年7月,“良渚玉文化展”;2019年11月的“故宫文房特展”和“洪武、永乐、宣德瓷器大展”;2020年5月,南唐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亮相;2020年9月,“《清明上河图》与历代风俗画”展;2020年12月,“康、雍、乾瓷器大展”……
通过这份内容丰富的日程表,可以预见,这一系列持续到2020年底的展览,将使紫禁城绽放出炫目光彩,也会让一直喜爱故宫的观众们大饱眼福。
延伸
阅读
激活传统成“网红”“故宫热”能否燎原?
从“故宫文创”到“紫禁城里过大年”,再到赏灯“上元之夜”,故宫一次次用创意给大众带来惊喜,也俘获了越来越多的年轻“粉丝”,让“严肃”的传统文化圣地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新地标。
近年来,不少人发现,这座有着近600岁高龄的紫禁城变了,经常性地“刷屏”让故宫成为年轻人心中的“网红”打卡地。
从珍贵藏品的统计梳理,到故宫“文物医院”的创立;从不断扩大的开放区域,到网上售票后的成功限流;从古建文物的保护修复,到文创产品的走俏,再到“智慧故宫”的全方位设计……今日的紫禁城不再高冷,变得年轻时尚,也更可爱起来。
文创“潮”你走来
还记得那篇刷屏的《雍正:感觉自己萌萌哒》的公众号文章吗?其实,年轻人开始关注到这座古老宫殿,可以追溯到2015年发布的“每日故宫”APP。在“每日故宫”里,用户每天都会收到一个图文藏品信息,日积月累收藏下来,就能得到一个非常丰富的“掌上故宫博物院”。
让故宫“活”起来,是这几年故宫“掌门”单霁翔一直努力的重点。以“数字养心殿”为例,“我们用数字技术,让养心殿"活起来",让更多的年轻人走进数字养心殿,走近传统文化。”他介绍。
除了爆款“软文”和数字科技,故宫近些年的文创产品更是让很多游客慕名而来。
故宫也能开“网店”?故宫也卖手机壳?有网友戏称,故宫“掌门”成“店长”,让文创产品的名声越传越广。紫砂套装、儿童拼装玩具、龙袍、披肩、花巾、伞、袜子、跳棋、月饼……年轻人不时被各种“故宫文案”“故宫段子”逗得连连称妙,忙不迭下单。有网友说,“订了故宫出的真丝睡衣,涂上故宫的口红,摇着故宫天猫旗舰店淘的扇子,感觉自己就是皇后娘娘!”
当人们需要手机壳,故宫文创就提供480种不同样式的手机壳。有手机就需要充电器,于是就设计了印有“正大光明”字样的充电器。“我们还给手机配上了朝珠耳机。有人评论说,戴朝珠耳机打电话才有皇帝的感觉。”单霁翔打趣道。
为了满足人们“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愿望,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经突破10000种。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全年总收入达15亿元。
传统如何“复兴”
近年“故宫热”现象是传统文化走进百姓生活的鲜活案例。故宫“潮”起来的背后,是无数传统文化保护者和传承者智慧创意的积累。专家认为,故宫的走红给我国各地丰富的传统文化探索出了一条复兴之路。
文创产品要有文化,但更多的是创意。研究百姓生活,知道人们关注什么、需要什么,才知道应该设计什么。把创意与文化完美融合,才是“网红”故宫的精髓所在。“以前我们认为什么美,就复制什么,却没有去研究人们的生活。今天我们更多地去探寻人们的生活需求,譬如把我们藏品信息挖掘出来,和人们生活需求挂钩。”单霁翔说。
“故宫现象,非常集中地体现了国民消费升级,不仅消费趋于多样性,而且在精神文化消费方面的支出更多了。人们对文创产品的需求广泛多样,对文化体验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表示。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陈少峰认为,故宫很多做法都是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方法进行互动融合,并且用年轻人喜欢的时尚方式进行“活化”表达。
“故宫活动的火爆提醒人们,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已经进一步释放,供给侧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在激活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魏鹏举说。
数读故宫
拥有超过
186万件(套)文物藏品
据介绍,故宫有超过186万件(套)文物藏品。按照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到2020年,故宫的开放面积要扩大到80%,到2025年开放到85.2%;同时,到今年年底,展出的文物占全部藏品的比例,将大幅提高到超过8%,到明年年底超过12%。
2017年文创产品
总收入达15亿元
截至2017年底,故宫文创产品已经突破10000种。2017年,故宫文创产品全年总收入达15亿元。
2018年接待观众数量
首破1700万
近年来,故宫博物院通过不断创新的展览和品种丰富的文创产品,拉近与公众的距离。2018年,故宫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1700万。
故宫博物院对观众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几个新趋势——
年轻观众成为参观“主力”。2018年的观众中,30岁以下观众占40%,30~40岁观众占24%。
观众参观时长增加。分布在各处的展览让观众在故宫博物院流连的时间越来越长。
淡季参观人数大大增长,实现“旺季不挤、淡季不淡”。2018年,故宫博物院实行每日限流8万人措施的天数达到76天。刚刚过去的1月、2月,本是参观淡季,但由于“贺岁迎祥——紫禁城里过大年”展的举办,参观人数同比增加50%以上。
观众参观的区域不再集中于“中轴线”附近,更多新开放区域得到了观众青睐。钟表馆、珍宝馆等常设专馆参观人数不断增长,2018年的参观人数达524万人次,比2013年翻了一番。
文/综合新华社、
中国新闻网图/新华社
新闻推荐
3月19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组成的中国房地产TOP10研究组所发布的“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