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着说话
开春以来,“裁员”事件与汽车行业如影随形,不单传统车企在关闭工厂,新造车企业也频频被曝光“优化员工结构”。表面上,裁员是因为企业手中没钱了,还要活下去,只能缩衣节食,开源节流。暗地里,则是融入人工智能之后,智能制造的角色发生变化,不再只是“协助”,而是正在“取代”工人的劳动,显然“智能制造”能够比工人更高质量和更快速度地完成各种工作,比如钣金、喷漆、焊接和总装等。
是继续背负庞大的人力成本前行,还是裁员之后轻松上阵?不知不觉间,这些看似遥远的事情,已变成汽车企业必须要面对的情况。通用给出了答案,选择关闭北美的数家工厂,买断员工工龄,腾出资金,押注崭新的移动出行。福特正在紧随通用,进行各种内部调整,减负前行。
一种技术产生的影响,与应用场景的多与少息息相关。智能制造能大规模地应用在汽车生产的各个环节,场景多,频次高,能带来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智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精准、高效,也不在于没有身体、情绪、体力和状态等约束条件,更在于“大规模的并发”,数量庞大,进而带来巨大的影响。
要机器还是要工人?不出意外,关于“工作权”的归属,接下来会继续困扰汽车企业,但这也只是“人工智能”带来诸多“困扰”中的一个,其他还有“选择权的困扰”“决策权的困扰”“技术滥用的困扰”以及“伦理道德的困扰”。
一辆车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前行,突遇紧急情况,直行会“追尾”,左拐会撞到一个老年人,右转则会撞到一个壮年人。那么,“自动驾驶”该如何选择?这是“选择权的困扰”。
车载系统能够读懂驾驶员情绪,能与驾驶员聊天,知道驾驶员的喜怒哀乐,能帮助其解决孤单,却使他主动减少与家人电话沟通和交流的时间。这种“陪伴”是解决问题还是增加问题?这是“伦理道德困扰”。
对于这些困扰,一下子给出答案不现实。事实上,我们身处一个科技的拐点,我们现在所作出的抉择都会深刻影响着未来。所以,对于科技进步,我们要满怀着克制和敬畏之心。这种克制和敬畏,是每个人应该尽的责任,也取决于每一个人对人工智能的了解。只有了解才能更好地应用。
对于人工智能在汽车上的应用,相信许多人可以在脑海里勾勒出这样的画面:坐在车内,不用开车,车辆会安全快捷行驶到目的地。但与人工智能对汽车行业带来的深刻变化比较,这些不值一提。正比如,之前谁都没想到,智能制造会导致这么多的裁员。
(周伟力)
新闻推荐
中信银行2018年净利增4.6%创五年新高 全面开启对公业务转型
本报记者李玉敏北京报道“2018年,我们一路走来,从未有过捷径或松懈。2019年,我们将继续改革,实现更多积极改变。”这是中信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