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芯生物创始人鲁先平。
微芯生物参展2018深圳国际生物/生命健康产业展览会。
编者按:3月27日晚,上交所披露了第二批8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深圳本地企业3家上榜,分别为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深圳市贝斯达医疗股份有限公司。这些企业,一直是深圳商报的报道对象。本报为此推出专栏,由一线记者说一说这些“赶考者”的故事。
深圳商报记者 李旖露
“十多年前,大家都没有和微芯"谈成恋爱"。”去年9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疏梅使用了这个充满玩笑的比喻。在自主原研新药“西达本胺”上市前,微芯生物在资金和资源上有过长达十多年的“拓荒时光”。
3月27日晚,上交所披露了第二批8家科创板受理企业名单。这次,微芯生物拿到了与科创板的“准考证”。“你们计划什么时候在哪里上市?”这个被问得很频繁的问题,有了明确答案。
萌芽时期:做老百姓吃得起的中国原创药
2015年1月,微芯生物在深圳召开发布会,宣布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抗癌新药西达本胺获准全球上市。这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原创的抗癌新药。
伴随着西达本胺进入人们视野的是微芯生物的创始人鲁先平。鲁先平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分子生物学与肿瘤生物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药理系博士后。20世纪90年代,鲁先平本在一家药物公司北美研发中心研究部担任负责人,选择回国创业。
“当时,中国在改革开放后,许多产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唯独在医药领域,进展十分缓慢。”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鲁先平如是说。
2001年,他和另外5位海归创立了微芯生物,从事原创新药的研发。鲁先平多次在公开场合表达自己创业的初衷:“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改变中国原创药产业的现状,做老百姓吃得起的中国原创药。”
拓荒时期:
卖专利授权挺过资金寒冬
研发原创新药的路布满荆棘。鲁先平透露,筛选发现理想的分子化合物困难重重,工作量堪比大海捞针——2000个化学分子,针对18个靶点,就会形成36000个数据点,每个靶点做几次重复试验,仅仅是为了筛选出一个可靠的数据,就要进行30万个试验点,从一个无限大的口,通过不断试错、不断收紧,从中可选出一两个合适的化合物,很多时候一无所获。
赵疏梅则对中国新药研发的环境感触较深:“在微芯生物刚创立的那几年,大环境比较差,那时国内以仿药为主,并不具备新药研发的气候和土壤。”
“缺乏资金”是微芯生物面临的另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尽管在2001年创立之初,微芯生物拿到了一轮6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对于原创新药研发,这无疑是杯水车薪。为了尽快获得资金支持,微芯生物2006年将其正在研发中的西达本胺的国际专利授权给了美国沪亚公司,后者负责西达本胺在美国的临床试验。赵疏梅告诉记者,虽然有些遗憾,但这个举动支撑了微芯生物的发展。“必须先生存下来。”鲁先平也曾向媒体坦言。
随着跨国公司认可核心技术,以及产品开发进入风险可测阶段,微芯生物的投资价值逐渐得到认可。根据天眼查信息显示,微芯生物在2006年后取得了6轮融资。鲁先平曾在2018年向外界透露,微芯生物在一级市场的估值在50亿~60亿元。
开拓时期:第二个原创新药已提交申请
“你们计划什么时候在哪里上市?”这曾经是微芯生物高管在各个场合被问得最频繁的问题。3月21日,问题有了答案——深圳证监局官网公布了《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第一期辅导工作进展》,公司申报板块由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变更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
随着微芯生物拟申请上市招股书公开,大家也得以从数据了解到微芯生物以及西达本胺更详细的情况。数据显示,2016年、2017年和2018年,西达本胺的销售收入和境外专利授权许可收入合计约为8529.96万元、1.11亿元和1.47亿元。同期,公司的净利润由2016年的539.92万元增至2018年的3127.62万元。
赵疏梅在去年9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微芯生物仍在探索开发西达本胺更多的适应症。其中,西达本胺用于乳腺癌的临床Ⅲ期的试验已经完成,并已于去年11月提交上市申请。
从微芯生物官网可以看到,西达本胺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已进入Ⅲ期阶段。此外,微芯生物的第二个原创新药西格列他钠已提交上市申请,西奥罗尼进入了临床II试验阶段。
新闻推荐
每股18元回购的股票,以地板价卖给董高监 中来股份收深交所关注函
□本版撰文信息时报记者梁诗柳回购均价每股18.3元,却以每股1元的价格卖给员工……中来股份近期披露的这份员工持股计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