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程序员间最流行的开源代码托管网站Github上,出现了一个同名的项目:996.ICU。996.ICU意在讽刺互联网员工工作996、住院ICU的现象。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历史性地获得了超过15万颗星,即获得了15万程序员的关注。程序员们在网站上曝光自己所在公司的加班文化,华为、阿里、蚂蚁金服、京东、苏宁、58同城、字节跳动等知名互联网公司纷纷被列入名单。这场由程序员自主发起的抗议行动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金融、地产、建筑、教育等行业员工也纷纷出来控诉本行业的加班文化。
“996”工作制,指的是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过去几年,这样的工作制度密集出现在互联网行业。甚至,996曾一度是一个正面的表述,代表公司正经历快速发展期,而员工则保持着昂扬的斗志。例如,阿里巴巴个别部门很早就开始实施996,但仅限于“双11”这样的非常时期。几年前互联网创业高歌猛进之时,许多公司为了在新经济领域拔得头筹,尽快上市,也会鼓动员工实施996甚至997工作制。彼时,员工对这一制度的抱怨并没有成为风气。
早期的996有两个特点,第一是996并不是一项常态化的制度,而是在某些非常态时间内被临时启动。某种程度上,996有点像“战时紧急状态”,不会经常出现;第二是早期实施996的公司往往处于快速上升期,无论是现金还是期权、股票层面,员工都可以获得比较可观的回报。但在最近一两年,互联网行业增长步伐放慢,越来越多的公司不但不能给予员工更多的加班回报,还用裁员的方式逼迫员工实施996。许多公司老板声称并不会强制实施996,但实际执行中基本上没有人敢抵抗这一制度。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曾经提出过“厌恶损失”的理论,他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原本,互联网公司的加班会有不错的回报,而如今加班变成了一种硬约束,收入也并无明显增加。这样一来,员工对自己损失的判断会大大高于自己预计可以得到的东西。正是这样一种情绪的爆发,使得某员工一旦喊出了“上班996,住院ICU”,立马迎来众人附和。
客观来说,程序员岗位一直位于各种过劳死排行榜的前列,而码农秃顶、早衰甚至猝死的新闻也屡见不鲜。正如许多程序员所抗议的,《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但按照“996”计算,每天去掉1个小时午休时间,员工工作时间长达11个小时,一周高达66个小时。此外,按每月4周计算,“996”加班时间每月高达104小时,接近法律规定上限的3倍之多。
除了违反法律规定之外,一家公司将996变成常规制度来实施,本身也意味着公司的运营出现了问题。就像很多人反映的那样,当9点下班变成常态,实际可以7点乃至6点之前完成的工作,也会主动拖到9点。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这实际上是在鼓励员工在8小时之内进行“无所事事的忙忙碌碌”,而公司文化也很容易变成比拼谁加班更晚。
从员工角度来看,工作是为了休息;从企业角度来看,休息是为了工作。不管双方观念、利益分歧有多大,保证员工的休息权都应该成为共识的基础。近几年,互联网公司最喜欢鼓动员工“走出舒适区”,但这种鼓动却是以牺牲员工的健康为代价的。长远来看,996对员工可谓糟糕至极,对企业也弊大于利。当然,企业作为一个逐利组织,对员工时间的蚕食已经内化为一种可怕的惯性。如果员工不能实施集体抗议,不能严词拒绝今天996,明天可能演变成997的工作制,那么员工的休息权就永远无法得到保证。
从这个层面出发,无论是推崇996的企业,还是为996所困扰的员工,都应该严肃审视这种工作制度的长期影响。企业追逐利润没有错,个人追求高工资也没有错,艰苦奋斗很重要,但也需要平衡工作和生活,毕竟,日本经济繁荣时期的过劳死现象殷鉴未远。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华盛顿4月5日电总部位于华盛顿的国际金融协会(IIF)5日发布报告说,预计今年新兴市场的资本流入将增至1.26万亿美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