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市场规模或达25万亿
通过手机App一站式满足交通、医保、教育、生活缴费等各类民生服务需求,通过物联网对城市水电等公共资源进行自动化升级,通过智能交通系统减少道路拥堵、节省居民出行时间……上述场景,都是已经实现的智慧城市应用。
近年来,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驶入了快车道。截至2018年底,中国100%副省级以上城市、90%左右地级以上城市均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和项目。调查显示,全球目前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项目已达1000多个。其中,中国在建项目多达500个,占据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设的半壁江山。
专家认为,中国正处于利用数字化契机,大踏步实现高水平城市化的过程中,需求端和消费端的人口优势带动数字化普及,发展智慧城市的需求和条件同时具备。
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周园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发展的痛点也非常多。与此同时,中国对创新有很强的渴求度,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发展成就突出,从政府到公众对创新的接受程度都很高。因此,中国有能力也有需求建设智慧城市,其市场规模在未来仍有20%以上的年增长率。
随着5G及超高速网络的发展,物联网的应用逐步深入。过去的智慧城市建设主要聚焦在城市交通管理、城市环境监测和城市安防等领域。现在,物联网应用已经开始渗透到医疗保健、智能家居等面向消费的应用,智慧城市产业不断纵深拓展,产业间融合趋势显著。
中国科学院院士尹浩表示,目前中国一半以上在建的智慧城市应用项目,如公共安全、交通、医疗、环保、地下管网、水务、教育等,均依托物联网。它们以自动感知为基础、数据采集为手段、智能控制为核心,实现物联网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
除了各地政府的支持和鼓励之外,庞大的智慧城市市场也吸引了更多企业入局,涌现出不少新业态、新模式。近年来,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以及华为等信息通信技术和智能设备供应商纷纷加快布局,加入智慧城市的战场。
研究显示,2018年至2022年智慧城市建设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3.38%,2022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将达到25万亿元,2019年市场规模将突破10万亿元。
智慧城市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近年来,国家智慧城市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各类智慧城市参与者积极涌入,政府数据不断开放,这些因素都将推动各种商业模式的不断创新,市场的力量正在积极参与到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细分化,智慧城市的应用越来越趋众化。
前瞻产业研究院研究认为,未来智慧城市发展将呈现四大趋势。
一、大数据发掘将提升智慧城市体验。移动互联网的高速体验为智慧城市应用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而IDC建设原本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基石,随着云技术的逐步成熟,各地的智慧城市数据中心建设均加入了云计算概念,通过数据中心的云化建设,更大化地提升数据中心海量数据的支撑能力。除此之外,一些智慧城市产业链的成员,如IBM、银江股份等均开始在大数据方面加大投资,同时也将智慧城市平台作为大数据获取的来源。未来5G的快速发展在整合智慧城市平台建设中,通过大数据发掘等方式实现智慧城市体验提升和商业变现的成功案例将明显增多。
二、民生类服务平台涌现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目前国家在大力推进信息惠民工程的建设与实施,重点是解决社保、医疗、教育等九大领域的突出问题。民生类的服务平台将在中国各地快速涌现,并且会结合政府的政务云建设,因地制宜,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在不同层级、不同区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覆盖,以此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三、高速网络的推广将加速智慧旅游建设。2018年高速网络5G的推广,将突破数据传输的瓶颈,高速网络在中国大范围的推广将会为各地的智慧旅游建设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在高速网络的支持下,游客可以通过手机和平板等智能终端获取位置定位、路线导航、天气走向、寻找美食、酒店预订、景点推荐、购物导航、互动分享、网上购票等多种服务,实现食住行游购娱等多方位一体的旅游服务。
四、智慧医疗将加快产业链整合。随着信息技术在医疗行业的不断应用,智慧医疗作为新兴的服务载体,为用户提供了医疗健康服务保障,将会成为政府的重要抓手,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方式,优化产业链,以缓解当前突出的医疗问题。智慧医疗的建设开始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产业链将加速整合。政府方面将逐步扩大区域卫生平台的范围,将更多的医院、妇幼保健、疾控中心和药房纳入到区域卫生服务体系中来;市场方面将随着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推广,进行模式创新,以满足用户健康方面的需求。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李维北京报道导读法院裁定受理此案,以及破产管理人正式接管企业,这意味着债权银行就维护自身利益的重整方案与丹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