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外经济和科技发展态势发生重大变化,对我国人才素质、能力和结构提出了新要求。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向技术前沿迈进,需要有更多的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等人才。接下来,实现人力资本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是我国在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1
新形势下我国人才供需的结构性矛盾
我国是人才大国,科研人员和企业家等各类人才数量在全球居领先地位,人才红利潜力巨大,但人才结构、质量和能力仍不能满足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其中表现为:人才规模优势突出,质量不断改善,但基础研究、前沿领域和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高水平创新人才严重短缺,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人才缺口大;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家规模庞大,创新型企业数量明显增长,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有待提高;人才市场配置效率提高,但体制机制障碍尚未消除。例如人才跨区域流动大幅提速但社会管理政策滞后,产学研之间人才流动加快但有效机制仍待完善,促进人才跨体制双向流动的制度环境尚未形成,海外人才流入规模迅速增长,但总体规模不大。
新时期我国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升人才质量和素质,增加创新型人才有效供给;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释放和激发人才创新潜力;促进人才流动,鼓励知识交流和扩散。这就需要我们在着力补齐创新型人才发展的制度短板中,处理好人才政策与制度建设、政府与市场等关系,坚持符合人才发展规律的改革和政策导向。
2
创新型人才发展制度建设的重点
创新型人才要能“培养出,引进来,用得好”,关键是构建一个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重点是做好五个方面的制度建设。
一是建立与创新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计划和政策体系。对人才计划和政策进行清理整合,消除人才荣誉奖励过多产生的负面影响,促进支持方式从临时性的物质精神奖励向人才发展生态环境建设转变。二是建立有利于培养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等教育制度。高等教育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培育创新型人才,要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为抓手,在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增强协同机制以及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等方面实施综合配套改革。
三是建立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制度环境。我国事业单位制科研人员激励制度不健全,机构自主权小、考核评价导向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制约科技人才活力和科研活动有效进行的顽疾。建立符合科研规律的科研机构法人制度和治理机制是理顺科研人员激励机制的根本保障,合理的薪酬制度是稳定科研队伍的基础,合理的评价制度是正确引导科研人员行为的关键。深化事业单位制科研机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四是完善有利于人才横向和纵向流动的机制。人才引进的主体应从政府向市场转变,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增加用人单位的话语权,积极发挥市场选人和评价的作用,提高人才引进的效率和效益。加快制约人才合理流动的户籍、档案管理、薪酬福利和社会保障等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在政府、事业单位、企业间顺畅流动。优化完善现有鼓励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的政策体系。
五是建立有利于激励企业家创新的市场机制。加强对企业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型企业家有更多的参政议政机会。将“培育创新型企业家”作为人才政策重点之一,逐步形成崇尚创新型企业家的文化氛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创新型人才培养、激励及引进机制研究”课题组,课题负责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清清北京报道进入2019年,无人驾驶行业的专利纠纷集中爆发。4月10日晚间,无人驾驶企业中智行宣布,将在中国对文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