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人工智能和5G、物联网等一起,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的新蓝海。在我国,关于人工智能(AI)的探讨也逐渐从产业领域开始向教育延伸。
记者梳理发现,从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要求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开始,不到两年时间内,先后有6份文件提出要在中小学开展人工智能教育。
2018年1月,教育部公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处理正式被纳入《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新课标。
在政策的推动下,2018年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发展迅猛:多套教材相继发布;AI企业与学校联动,产学结合抢占市场;青少年创新竞赛AI项目风头正劲;包括清华、北大等高校的自主招生录取名单中,信息学特长生的比重也逐渐增多。
按照新课标要求,今年9月秋季学期,北京等已经开始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省市就将率先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人工智能课程也在其中。
统编教材编写中
新课标要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类课程组成。其中,选择性必修中的模块4,即是高中统编版AI课程《人工智能初步》。
去年8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全国各省(区、市)分步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到2022年秋季开学,全国各地都将进入新课标时代。据了解,目前普通高中各学科教材仍在编写修订中,统编版人工智能教材也在统筹编写阶段。
同时,各省教育部门也加紧在《信息技术》课本中增加人工智能的内容。
自主教材覆盖全学段
另一方面,各高校、企业等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教材很早就开始抢占市场。据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市面上可以买到,且知晓率较高的,针对小学到高中不同年龄层的人工智能教材已有4套。
去年4月,我国第一本面向中学生的人工智能教材《人工智能基础(高中版)》发布。随后,《人工智能(初中版)》于去年7月面世,“这本书并不是要培养工程师,而是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人工智能的鉴赏力、理解力和应用力。”编写团队曾表示。
去年11月,《AI上未来智造者——中小学人工智能精品课程系列丛书》出版。据介绍,该套教材是根据新课标要求打造的小初高贯通式课程体系,先期在上海嘉定一中、交大附中嘉定分校试点,今年将有数百所中小学引入这套教材。
而被称作“首套K12全学段全系列”的人工智能教材也可能于今年7月面世。
■声音
给孩子“不深入
研究”的选择权
猿编程总裁李翊认为,人工智能需要有扎实的编程、算法、数学基础,还需要与其他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甚至还需要有一些天赋。因此,从小抓起,搭建人工智能人才的培养体系十分重要。此外,人工智能的真正意义在于对各行各业的渗透和影响,即使不从事专业的人工智能领域,也需要对其有认知、有感觉。
中国教育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表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加入到中小学新的课程里是有必要的。但他指出,大多数人用的是技术产生的结果,“而不是用它的过程和逻辑,不一定要深入学习后才能使用。应该给孩子"不喜欢、不深入研究"的选择权,而不是去强迫。”
储朝晖还强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大部分学生将来未必会从事专业的人工智能工作,可能仅仅是会用到人工智能,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把人工智能教育的范围放得宽一点,不需要步调一致,都去学相同内容。”
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是发展的,因此,究竟人工智能技术中的哪一部分、哪些内容、多大比例进入到课堂,也需要跟随技术的更新与淘汰进行不断调整。储朝晖以自身经历举例,“上世纪80年代电脑还算是新技术,我们要学习波尔代数、数据位数转换这些。现在来看,一般人使用电脑根本不需要那个,但是对于专业的人来讲还是需要的。”
据《新京报》
新闻推荐
广州策论面向未来,广州培育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新优势,关键是要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加快构建包涵创业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