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记者 陈燕青
在去年再融资规模创下四年新低后,随着今年市场的反弹,上市公司再融资规模有所回升。根据WIND统计,今年前4个月,两市再融资规模合计4190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增发募资1806亿元,同比依然下滑逾四成,不过可转债募资1473亿元,同比大增4.17倍。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层对再融资的进一步松绑,未来增发市场有望回暖。
增发规模下降逾四成
根据统计,今年以来两市再融资规模合计4190亿元,比去年同期的3890亿元增长7.7%。不过,两市完成增发募资仅1806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41%。除了增发,今年以来共有7家公司实施配股,募资合计108.96亿元。
数据显示,今年已完成募资规模前五名分别为万华化学、中原特钢、中公教育、大悦城、中国铝业,募资规模均超过百亿元,不过上述公司均为资产募资。
尽管今年以来增发规模下滑,但却有上百家公司披露增发方案,较去年同期显著增加。其中,预计募资前五名的公司包括双汇发展、武汉中商、大冶特钢、新界泵业、东方能源,预计募资规模均超过百亿元。
业内普遍认为,除了A股反弹激活了上市公司定增的热情,更重要的是证监会放宽了定增相关政策。
去年10月12日,证监会宣布,上市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的所募资金可用于补充公司和标的资产流动资金、偿还债务。此外,去年11月9日,证监会明确,三年期定增募资可全部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债务,定增不受18个月融资间隔限制。
日前,关于再融资政策松绑的传闻不绝于耳。传闻称,监管层正在就再融资政策改革征求意见,内容涉及恢复锁价发行、批文有效期放宽到12个月、定增规模提升到不超总股本的50%、删除解禁后12个月内减持不超过50%的规定等市场关注的核心内容。
对此,新时代证券研究所所长孙金炬表示,再融资市场发行目前仍旧低迷,不过政策已开始放松,且新发预案不断推出,可以认为定增市场已企稳回升。政策放松叠加收益率大幅回暖,定增市场将提前见底回升。定增市场对于长线资金而言,已进入战略性布局时段。
可转债募资大增逾4倍
与增发整体依然低迷大相径庭的是,上市公司热衷于发行可转债。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可转债发行规模高达1473亿元,同比大增4.17倍。与定增规模相比,已较为接近。
银行股对于发行可转债颇为热情。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以来就有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平安银行、张家港行、江阴银行、常熟银行、中信银行、吴江银行、无锡银行等银行宣布发行可转债。
截至目前,年内完成可转债发行规模前五名分别是中信转债、平银转债、苏银转债、核能转债、招路转债,其中前三家分别完成募资400亿元、260亿元和200亿元。
可转债由于A股一季度的大涨而备受青睐,其中签率也因为申购资金众多而大降。3月4日晚,万达信息发布可转债中签情况,万信转2网上中签率仅0.0171%,再度刷新了近1年可转债打新中签率新低。
不过,随着A股市场从高位回落,近期可转债也全面走弱,前期的无风险打新也消失了,上市首日破发频频再现。
4月底,由于股市大幅,新上市的可转债也迎来了破发行情。如4月30日,鼎胜转债上市交易,全天低开低走,最终以96.65元报收,至此今年可转债打新无风险收益被打破。5月7日,明泰转债和司尔转债上市交易,无一例外全部破发。
对此,前海开源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可转债兼具股票和债券的特性,其走势一般与正股相关。相对于增发和配股来说,可转债发行流程较短,更为便利,因此很多上市公司选择发行可转债。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姜诗蔷北京报道导读“4月份公司还在参与可转债打新,但是5月开始就没有参与了。”有机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