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12月28日,深圳发展银行正式开业。
深圳发展银行旧址。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深发展银行股份登记处。
2005年,深发展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新桥。
2009年6月18日,中国平安投资深圳发展银行举行签约仪式。
2012年8月,深圳发展银行正式更名为平安银行。
平安银行科技赋能,战略转型。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新中国成立。自此,推翻了“三座大山”的新中国在70年间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了举世瞩目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41年前,深圳蛇口填海建港开山炮,犹如一声惊蛰的春雷,炸响神州,正式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自此,深圳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一跃变身为国际化大都市。
1987年12月28日,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的商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重要开端。后来,这家银行又成了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这家银行,既是中国银行业发展变迁中的一个缩影,又是深圳改革开放最好的写照。这就是平安银行。
中国第一家上市银行变迁
深圳发展银行宣告成立之后,中国股份制改革更大范围推进。1990年、1991年,上海和深圳两大证券交易所相继成立。
1991年4月3日,深圳发展银行以自由认购形式首次向社会公开发售人民币普通股,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向社会公众公开发行股票的商业银行,股票代码“000001”。深圳发展银行的股票一度成为中国股票市场上的风向标,对老一辈的股民来说,深发展这个名字伴随着的是一段刻骨铭心的股市记忆。在1996年的那一轮牛市,无数股民心中只有两只股票:深市的深发展,沪市的四川长虹。当时有个知名股评家叫陈钢,他在电视上天天喊“发展发展再发展”,“我恨不得把自己名字改成陈发展”。
但是,在现实的发展中,深圳发展银行与同时期成立、总部同样设在深圳特区的招商银行相比,发展的历程要曲折得多。
1998年,受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以及长期经营管理不善,深发展开始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贷款,深发展由此进入了长达7年左右的业绩低迷期。2000年,深发展在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多项评价指标中均为倒数第一;在上市银行中,深发展成为不良资产比例最高、拨备计提覆盖最低的双料“冠军”。1997年深发展尚可实现盈利10亿元,到了2002年、2003年则只有2亿~3亿元左右了。到2004年,深发展资本充足率不到3%,不良资产接近144亿元;多项指标触及银监会的警戒线。
2004年,经过多轮艰辛的谈判,深发展成功引进美国新桥作为其战略投资者,从而成为国内首家外资作为第一大股东的中资股份制商业银行。战略投资者的成功引入,将国际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本土经验有效结合,在经营理念、风险管理、财务管理、市场开拓等各个领域为深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05年开始,深发展凭借持续的创新能力,各项业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同时解决了长年以来严重困扰其发展的不良贷款巨负,深发展,脱胎换骨,变成了一家“好”银行; 2006年,深发展实现净利润13.03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19%;2007年实现净利润26.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3%;2008年度净利润降至6.14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77%;但同年第四季度,深发展新增拨备56亿元,核销94亿元,其核销了全部损失类和可疑类的不良贷款,以及很大一部分的次级类贷款。此次核销贷款的绝大部分为2005年以前发放的历史不良贷款,这次大额拨备使得深发展资产组合达到历年来最健康水平;2009年,公司实现净利润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719%,每股收益为1.62元。
然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之一TPG(德太投资),新桥在深发展的角色注定为财务投资者而不是长远的战略投资者。私募基金的投资者在一定期限后都会考虑如何退出,而不是持续追加资本金投资。由于受到资本金的约束,在2005年到2010年的5年之中,深发展遗憾地错失了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同业如招行、兴业、民生等后起之秀规模已接近2万亿元,远远将深发展甩在后面。进入2010年,在新桥入股深发展将近五年之际,深发展的股权结构再次面临调整。
2010年6月,新桥投资完成向中国平安转让股份,以及深发展完成向中国平安定向增发,中国平安持有深发展将近30%的股份,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2012年, 随着深发展和平安银行合并完成,中国平安拥有深发展52%的股份。
迎来新的战略投资者
——平安集团
深圳发展银行在2010年,迎来了新的战略投资者——中国平安集团。这是一家总部同样在深圳,缔造了传奇的企业。从1988年深圳蛇口的一家地方性保险公司,发展至今成为中国首家综合性金融服务集团,首家非国有企业全球五百强,首家资产规模破万亿元的保险集团之一;中国平安的飞速发展奇迹,让许多人感觉是个谜。但是在中国平安的创始人兼董事长马明哲看来,平安“快速成长”的神话背后,是新体制与生俱来的生存压力和竞争法则,迫使平安屡屡探寻对现行政策的突破,在改革中求生存,在创新中求发展,平安抓住了一次次政策松绑的机会,用20多年的时间走完很多国际同业近百年的道路。而综合金融又是马明哲的一次改革求变的重大挑战。
深发展已经是过去10年中,中国第3家更名为“平安银行”的银行了。平安集团对投资银行业,做综合金融平台,有着特殊的情结。
2003年12月,平安联手汇丰酝酿收购福建亚洲银行。2004年,该交易完成时,福建亚洲银行即更名为“平安银行”,成为国内第一家以保险品牌命名的商业银行。
2006年,平安集团又成功收购中国第一家城商行——深圳市商业银行。2010年,平安接过新桥的枪,成为深发展的大股东。至此,平安多年的银行短板终于被补齐,实现了其构建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板块的综合金融平台梦想。
一个重大无先例的
中国银行业收购整合事件
2012年1月,深发展银行和平安银行通过议案,同意深发展吸收合并平安银行,公司的中文名称变更为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至此,深发展这个伴随人们走过25个春秋的名字成为历史。自此一个全新的平安银行诞生,它不仅是一场中国金融业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银行收购事件,同时也是一场中国银行发展史上无先例的银行整合事件。
在国内,如此大规模、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并购前所未有,它不仅需要高超的资本运作智慧,还需要包括财务报表、法人名称、管理框架的统一,以及系统的对接和整合等复杂的操作技术。这对监管、对股东、对银行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
作为此次收购事件的主角,中国平安在收购深发展以及对两家银行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再一次展现了其高超的资本运作能力。
2010年9月30日,由中国平安以其所持平安银行的7825181106股股份(约占平安银行总股本的90.75%)以及等额于平安银行约9.25%股份评估值的现金269005.23万元,认购深发展非公开发行的1638336654股股份。(26.9亿的现金主要是用于解决原平安银行9.75%的小股东的股份问题)交易于2011年7月从完成,深发展总股本增加至5123350416股,中国平安及其控股子公司平安寿险合计持有深发展52.38%的股份,成为深发展的控股股东,平安银行成为深发展的控股子公司。从2011年三季度开始两行合并财务报表。该交易经证监会批准,同时银监会批准两行进行吸收合并,以避免同业竞争。
两行架构、业务和系统的整合工作从2011年2月15日正式启动,至2012年12月8日IT系统整合完成,历时将近两年。最初的计划是在半年内完成除IT系统外其他的所有整合,但是由于其中涉及合并和更名两次的银监会审批环节,整合中的不确定增加,导致2012年7月27日才完成更名的工作。
两行的整合,在监管、同业、客户的眼中,不失为一个成功的整合案例。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实现组织架构、业务、系统、标牌名称等全方位的统一,并且实现了平稳的过渡,整合期间未出现大的风险和问题,在全球的银行业兼并史上也极为罕见。
整合完成后,两行合并后银行总资产达1.5万亿元,网点410家,零售客户2500 多万户,公司客户20多万户,客户服务能力等得到大幅提升,两行各自的优势得到有效发挥,“1+1>2”的成效显著,新平安银行从此跻身全国中型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行列。新银行实现了统一的品牌、统一的销售渠道、统一的产品体系、统一的风控措施、统一的中后台服务、统一的财务报表、统一的管理架构,银行实力大为增强。
新平安银行再出发:
从“好”银行到领先的
智能化零售银行
从2013年开始,平安银行提出了“专业化、集约化、综合金融、互联网金融”的特色发展思路,以及“跳出银行办银行”的理念,取得了足以自豪的业绩。
在整体银行业步入新常态,规模、效益和资产质量都明显下台阶的情况下,平安银行在过去三年实现了逆势增长。从2012-2015年,平安银行的营业收入、非息收入、准备前利润等指标三年间实现大幅增长。
2016年下半年,平安银行拉开了零售战略转型的大幕。随着以董事长谢永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确立了“以零售为核心,打造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的总体愿景与核心战略,以及“科技引领、零售突破、对公做精”的三大关键策略。
自从之后,在每一次平安银行发布的业绩报告中,均可见其零售业务的发展变化:2016年,平安银行首提新战略,到了年末,这一战略开始显露成果——平安银行2016年年报显示,2016年末,平安银行零售客户数4047.32万户,较年初增长27.43%;管理个人客户资产(AUM)快速增长,期末余额7976.00亿元,较年初增幅19.54%;零售贷款(LUM,不含信用卡、小企业贷款)余额2913.38亿元,较年初增长42.04%;信用卡流通户数2274.18万户,较年初增长29.76%;信用卡总交易金额11210.62亿元,同比增长38.94%。依托业务增长,2016年零售业务(含信用卡)累计实现税后净利润93.15亿元,
同比增长147.15%;
2017年,平安银行正式定位于转型“零售银行”,在这一年的年报中,平安银行2017年零售金融业务营收占44.14%,同比增长13.55%;零售业务净利润占比为67.62%,已超该行利润的半壁江山,同比增长26.4%。从阶段性成果的取得到其零售业务崭露锋芒,平安银行只花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到了2018年,平安银行零售金融业务进一步增厚该行盈利。在2018年期间,该行零售金融业务营业收入618.83亿元,同比增长32.5%,在全行营业收入中占比53%;零售金融业务净利润171.29亿元,同比增长9.2%,在全行净利润中占比69%,成功跻身股份制银行第一梯队。
零售转型的成果也给平安银行贡献了稳定的利润增长。在最新发布的2019年一季报中,平安银行2019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24.76亿元,同比增长15.9%;净利润74.46亿元,同比增长12.9%。同时平安银行运用科技创新持续深化零售转型,截至3月末,管理零售客户资产16632.98亿元,较年初增长17.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较年初提升0.21个百分点达8.75%。
成绩的背后,是与平安银行把握金融科技时代的发展趋势,以互联网思维,积极应用先进科技对银行进行战略革新、管理革新、流程革新、产品革新、风控革新、运营与服务革新,全力构建零售业务“3+2”经营管理体系,发力基础零售、消费金融与私行财富“三大板块”,提升成本控制与风险控制“两大能力”,全力打造“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2017年以来,该行提供的诸多高科技服务让人目不暇接,眼前一亮:
全新推出口袋银行,将先进的“人脸识别”“语音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集成应用到各种场景。新口袋银行还推出重要的升级服务——平安智投,通过智能化体验功能,根据客户的交易记录与风险偏好,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客户需求,最终通过APP推送、呈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投资组合方案及服务。截至2019年3月末,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客户数6765万户,月活客户数2603万户,居区域性股份性银行前列。
首家纯零售新门店“广州流花支行”正式开业,该网点充分融入社区经营和生活,构建以“智能+O2O+客户体验”为核心的服务体系,让客户“到店即到家”,体验更亲民;同时,嵌入丰富的“衣食住行”等多场景互动体验,体现了“轻型化、社区化、智能化、多元化”的优势和特点,打造“更懂客户”的一站式综合金融O2O服务平台。截至2019年3月末,全国已开业177家新门店。
自主研发、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信用卡智能反欺诈系统,在业内最早实现了对首笔欺诈交易防堵。该系统通过亿级别的海量金融数据,建立用户行为画像、训练大数据侦测模型,搭载高效的决策引擎,全天候的实时反欺诈监控,每次系统决策均在200毫秒内完成响应,可有效防堵首笔欺诈盗刷交易,保证被盗刷的用户资金“零损失”。
结合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最新技术,依托其在中小企业数据融资领域的实践经验,借助集团大数据资源和征信能力,按照高标准和实践打造了KYB(中小企业数据贷)新模式。2018年9月20日,该行KYB首单放款。客户从申请至计算授信额度耗时仅26秒;客户面核面签后2分钟就完成了提款到账,真正做到了当天申请、当天放款。目前KYB已开启向市场全面推广的进程。
平安银行进入“而立之年”:
既是中国银行业的变迁史,
也是深圳改革开放最生动写照
从上个世纪的一家濒临破产的“坏”银行到战略投资者入主后的“好”银行,再到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从深发展到平安银行,从农村信用社到综合金融平台,这既是新平安银行的一部壮阔的发展史,更是新中国70年银行业变迁史。
而这也最生动地还原了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所经历的“奇迹”。在平安银行的身上,我们可以深刻地感知到“敢为人先”去改革的力量,以及创新发展的力量。有幸的是,创刊于1989年1月20日,以经济报道为重点的大型综合性日报——深圳商报,也一路见证了平安银行这一部波澜壮阔的成长史,并陪伴平安银行一起走进了“而立之年”。如今,平安银行依然在转型的道路上坚定地走着,并以全新的面貌继续书写中国银行史新的篇章。深圳商报也正迎来其出刊的10000期,继续见证及记录着新的故事。
新闻推荐
格力集团转让格力电器股权一事出现新进展,5月22日(下周三)拟召开意向投资者见面会,格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格力电器相关高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