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报讯 (记者 李晶晶) 近日,中国银保监会修订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以下简称《管理规定》)。修订后的《管理规定》,将监管指标扩展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三个有机联系的指标。具体来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得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不得低于B类。
三大红线划定偿付能力监管
与原《管理规定》相比,修订后的《管理规定》明确了偿付能力监管的三支柱框架体系。
其中,第一支柱定量监管要求,即通过对保险公司提出量化资本要求,防范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3类可资本化风险;第二支柱定性监管要求,防范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4类难以资本化的风险;第三支柱市场约束机制,通过公开信息披露、提高透明度等手段,发挥市场的监督约束作用,防范依靠常规监管工具难以防范的风险。三支柱相互联系,共同作用,构成保险业完整的偿付能力风险防范网。
原来的《管理规定》下的偿付能力监管指标为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即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修订后的《管理规定》,根据三支柱监管框架体系,将监管指标扩展为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风险综合评级三个有机联系的指标。具体来说,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衡量保险公司高质量资本的充足状况,不得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衡量保险公司资本的总体充足状况,不得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衡量保险公司总体偿付能力风险(包括可资本化风险和难以资本化风险)的大小,不得低于B类。以上三个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的保险公司,为偿付能力达标公司;其中任一指标不符合监管要求的,为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不达标险企将被分类监管
《管理规定》明确,对于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监管部门应当根据其风险成因和风险程度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
其中,对于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公司,《管理规定》将监管措施分为必须采取的措施和根据其风险成因选择采取的措施。必须采取的措施包括:监管谈话;要求保险公司提交预防偿付能力充足率恶化或完善风险管理的计划;限制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水平;限制向股东分红等。除上述必须采取的措施外,监管部门还可以根据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不达标的具体原因,采取责令增加资本金、责令停止部分或全部新业务、责令调整业务结构、限制增设分支机构等措施。对于采取上述措施后偿付能力未明显改善或进一步恶化的,监管部门依法采取接管、申请破产等监管措施。
而对于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达标,但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中某一类或某几类风险较大或严重的C类和D类保险公司,监管部门应根据风险成因和风险程度采取监管措施。
新闻推荐
20家千亿级权益基金公司亮相!易方达、汇添富、华夏、广发、南方列前五 整体由3.3万亿骤增至6.9万亿
财联社(深圳,记者沈述红)讯,伴随公募四季报全部披露完毕,基金公司2020年全年权益类产品规模已新鲜出炉,头部阵营排名再次迎来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