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
3月15日晚,央视第30次举办了一年一度的“3·15”晚会,今年的主题是“提振消费,从心开始”。此次“3·15”晚会一共曝光了9个问题,包括商店安装摄像头抓取人脸信息、知名招聘平台简历给钱随意下载、搜索网页中的医药造假链条、瘦肉精羊流向多地、汽车设计缺陷甩锅给车主等,涉及多家上市公司。
一件件侵权事件被公之于众,一层层行业黑幕被大白天下,每年的“3·15”晚会,消费者关注的是又曝光了啥,企业担心的则是自己有没有上榜。每年的这一夜,被曝光的企业都会排着队发声明道歉,相关的地方政府部门也会连夜执法。一切好像都是程式化的,根据写好的剧本,按部就班地进行。对于公众来说,这一切难免会有一种审丑疲劳的感觉,消费者权益保护好像成了一年一度的“一日秀”,“3·15”晚会过后一切依旧。
不难发现,今年“3·15”晚会曝的很多料,都不是第一次听说,而是近乎老生常谈。比如,安装人脸识别摄像头、给钱就随便下载简历、网络医疗广告乱象、汽车设计缺陷,还有用瘦肉精养羊……同类事件几乎都是之前新闻早就曝光过的。其中有的企业,曾经公开作出承诺,放弃一切消费者医疗商业推广业务。
可惜的是,无论是之前媒体的曝光,还是企业自身的公开承诺,都没能真正发挥效用。曝光一次,处罚一次,然后,再违规再侵权,再曝光再处罚。让人不得不怀疑,那些企业排着队迅速道歉,那些政府部门排着队立即执法,是否仅仅是一种消费者权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幻象?不然为何之前曝光的丑闻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呢?
内需是构建国内大循环的基石,市场是稳定产业链的关键。助力国内大循环格局完善,需要规范国内消费市场。但是,市场规范化发展,不能只靠一年一度的“3·15”晚会。市场规范化发展,需要那种“刀起执照落”和“罚得倾家荡产”的魄力。执法部门不能仅仅跟着“3·15”晚会搞运动式执法,记者能够发现的问题,执法部门也应该也有能力发现,一经发现问题,须用铁腕手段震慑无良商家。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中国消费者协会以及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消费者协会,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3·15”晚会曝光的消费乱象,无不是侵害了众多消费者的合法利益,消协组织理当依法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代表众多消费者向相关无良厂商提起诉讼进行索赔。
市场化规范发展,不能只靠“3·15”晚会。规范化的消费市场,是企业做出来的,更是监管部门监管出来的。
新闻推荐
新快报讯记者郑栩彤报道据猫眼专业版数据,2021年2月中国电影票房达122.65亿元,创造了中国电影市场单月票房纪录,并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