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去其它村巡游演奏(由同乐堂十番传承基地提供)
小孩子在敲打十番乐器玩耍
第二代和第三代传承人共同演奏
老人进行十番演奏
近期新加入的妇女学员们正在练习
制图:张江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 景瑾瑾
甩飞钹、敲大鼓……村里广场舞大妈大姐学起了非遗。日前,佛山市文广新局公布了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传习所),位于南海桂城夏西良溪村的“同乐堂十番”入选。记者实地走访获悉,因学习的人少,同乐堂十番曾一度濒临断代失传。近期以来,村里的一批大妈、大姐加入学习队伍,她们平时有人要忙着带孙子,有人要忙着工作,业余还要忙着跳广场舞,而目前,学习十番也成了她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据该基地有关负责人称,计划未来让同乐堂十番走进校园,发动学生来学习;同时,将向有关专家、学者求助,创新十番曲目。
传 承
曾一度濒临断代失传
佛山十番属于传统音乐中的锣鼓乐,历史上有二三十个十番会,但随着历史变迁,目前仅剩茶基村十番会和同乐堂十番传承了下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多年前,茶基十番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多次参与佛山秋色巡游,并挂牌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后来,同乐堂十番也成功申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日前入选第三批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20日晚7时30分许,记者来到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夏西良溪文化室前的广场上。当晚8时后至10时前,同乐堂十番将进行集训。记者赶到时,已经有一些老人和中年男子聚集到现场,这些老人中,包括年过七旬的第二代传承人李洪练、李洪金、李耀权等,以及第三代传承人李志炜、李尤洲等,他们都身着统一的红色上衣。
“过去,村民们几乎每晚都要玩这些锣、鼓、钹,热闹非凡,但现在村里这一活动变得极少,会玩的人也不多,且大多在50岁以上,年轻人比较忙也不太感兴趣。因此,同乐堂十番曾一度濒临断代失传的危险境地。有时候别人邀请我们去表演,结果我们人手都不够。” 李尤洲告诉记者。
据李洪练、李洪金等老人介绍,上世纪初,良溪村民李大佐等人外出到广州白云山一带谋生,因住地附近有苏州的十番艺人驻扎,他们精彩的表演吸引了李大佐等人。工余,李大佐等人便积极求教,且不断地在艺人排练时揣摩学习。李大佐等人学会后,返回村中向其他村民传授,十番便开始在良溪流传开来,为纪念师傅的传艺之恩,良溪人也将之称为“苏锣鼓”。
广场舞大妈成新学员
第二代传承人中的大部分都已逝世。目前的第三代传承人及学习者均是年龄四五十岁的男子。近期以来,村里约30名妇女们成为新学员,这些学员的年龄大多是四十岁到五十岁之间。“我们是希望多拉动一些人来学,大家平时比较忙,拉动的学员多了,就可以谁有空谁来学,多培养一些学员,需要表演的时候也能搭起一个完整的队伍。”李洪练老人说。
在记者和老人们聊天之际,新近加入的学员们陆续来到广场,其中,有带着小孙子的大妈,也有年轻一些的大姐。“她们的娱乐生活很丰富,既要忙着跳广场舞,又要抽空来学习十番。”李尤洲笑着告诉记者,“因为要考虑到学员的稳定性,因此目前接受训练的基本都是嫁入村内的妇女们。她们白天要忙着带孙子,有的人还要去工作,比如做钟点工之类的,所以学习时间基本都是安排在晚上。一个月训练六到八次,每次都是一两个小时。”
“我是今年3月初开始加入的,学了一段时间后感觉还是挺感兴趣的,就坚持下来了。不过,十番是易学难精,让乐器发出声音不难,但是要敲奏得准确悦耳就不容易。目前,我们都是每人先专注学习演奏一种乐器。” 其中一位学员黎大姐告诉记者。
同时,为免同乐堂十番失传,培养后辈继承人,良溪同乐堂还发动了村里的企业老板,筹集了一些经费,增购了部分器材、装备、服装等。
演 奏
飞钹环回翻飞如“流星”
训练开始之前,在老人们的带领下,记者逐一认识了同乐堂十番乐器。有大鼓、高边锣、翘心锣、二锣、苏锣、沙鼓、大钹、飞钹等共十种乐器。
在训练场地中,还事先摆放好了一块约5平方米的大木板,木板上写着同乐堂十番的曲谱,由慢板、中板、快板等不同的段落组成。曲谱采用古老的状声汉字书写法, “咚” 、“告” 、“茶” 等。该曲谱主要供新学员们对照着练习,老人们演奏时已经完全不需要看谱子了。
训练开始后,先由目前相对已经比较熟练的第三代传承人以及几位第二代传承人共同演奏了一遍。然后由目前还正在学习阶段的妇女学员们尝试演奏。在演奏中,李洪练、李洪金、李耀权等几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敲打起乐器来铿锵有力、手法娴熟、神情专注投入。女学员们在演奏中,因还不太熟悉需要边看曲谱边演奏,也出现过几次中断,但她们学习的劲头都很足。在新学员演奏时,李洪练等老人们不停地走动观察学员动作并进行指导。
记者观看发现,其中的飞钹是表演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难度高,姿势优美。表演者手持数尺长绳索系着的小铜钹,用手腕抖动绳索,使两只飞钹在空中环回翻飞,然后在空中相遇、互相撞击,发出声响。演奏者保持静态时,看上去就像是手提两只小花篮,但一旦开始演奏,就像是甩出两颗流星,速度很快、金光闪闪。
据介绍,十番既可以让队员们站定队形演奏,也可列队排阵在行进中演奏。
规 划
计划创新十番曲谱
“我们现在使用的乐器,有一部分都是一百年前传下来的。”李洪练老人说,同乐堂十番有很大一部分乐器是上百年的“古董”。
“随着时间流逝及训练、表演时的正常损耗,旧乐器逐渐毁损、缺失,而生产制作此类乐器的手工作坊现在很难找到。我们在外省找到过一个可以生产十番乐器的工厂,但是生产出来的乐器音色、音质跟同乐堂原有的差异较大。同时,日常的传承训练维持资金也还存在缺口。”李尤洲告诉记者。
作为同乐堂十番保护的负责人之一的李尤洲表示,在接下来的传承保护设想中,主要包括静态保护和动态保护两大部分,其中静态保护是指进一步全面细致地开展对同乐堂十番的考察工作,摸清它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及其乐班、乐手、乐器和乐曲等状况和艺术价值;动态保护是指加强传承人培训,让同乐堂十番走进校园,并向夏西的其他自然村推广,以良溪和夏西小学作为基地培养新人。同时,还计划向有关专家、学者求助,创新十番曲目。
新闻推荐
4月18日晚,苏宁易购发布418全天战报:当天上午11时39分,整体销售额突破2017年418全天。截至当天18时,全渠道同比增长156%。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