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宏
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治水,涉及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水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具体内容。
城市的水问题中较为突出的是,尽管产业调整在加紧推进,但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导致进入河道的污染源仍然在增加。同时,河道中的容量和自净能力由于受到淤积的影响容易发黑发臭。而人们治水,在工程措施、体制机制管理上都缺少全面有力的统筹。另外,水环境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是息息相关的,如今极端性的降水事件出现的几率比以往高了很多。如果大家统计一下会发现,近十年的暴雨强度比十年之前要强得多,这就容易带来水安全问题。
这些水问题非常突出,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都有,但是在水污染方面,更多是人为的因素。在水治理上,现在我们实施的很多治理措施陷入局部化、碎片化、线性化、短视化的困局。一些治理措施只为了应付环保督查或者考核,其长远效果是存疑的。目前给市民群众看到的河湖水质是好的,但是它们能否在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维持?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关注点。
另外,我们重视水质,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水安全的问题。珠江三角洲水安全的问题非常典型,早期我们发现一些城市的堤围标准非常高,导致西江水量向河道集中,直接影响三角洲的防洪安全,使洪水的威胁加大。
我个人认为佛山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水安全,必须处理好汛期城市内涝和外河涌的关系。
在关注水问题上,这里应该有几个基本原则。第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定要放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点,我们的出发点始终要考虑人的发展和自然的协调。第二个是精准,治水的精准化非常关键,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实施多年的水环境治理我们回头看,为什么有的地方治理效果好,有的效果不好,关键就在于是否找准了污染源的位置,是否找准了治水的难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第三个是协调,流域的协调包括水量、水质、水安全等方方面面要素的协同。第四个是可持续的概念,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关系,或者上中游之间的关系,或者是现在和未来的关系。
举个例子,在治理方式上我们原来更多的是考虑到河道的水质变差,就想进行治理。事实上,治理的思维核心没有把河道水质为何变脏,以及整个流域的问题进行综合考虑。治水的核心应该是岸上的污染源,同时也应考虑到上下游的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还有截污治污分流、供排分家,与河涌治理一样,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部按照统一的标准去治理河涌,所以城市管理者要分清楚哪个是排污通道、排污口,排出来的水往哪里走。
“河长制”现在最关注的问题就是污染治理,毫无疑问源头减排、过程的阻断和末端治理是一个体系,在如此体系下,才能使整个河道污染治理达到效果。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运用多水共济的理念,在丰水地区结合活水,通过水量的调度来改善水质,同时分行业、分清楚上中下游的关系、河涌与河岸的关系等等,对症“下药”,实现水陆的综合治理。在治理过程中,应特别注意要做污染源的解析、水环境容量的分析等,还要做水生态的调度,还有其他辅助性的措施。除了水生态修复,“海绵城市”建设在佛山做得比较好,在水安全等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合而言,我们要建设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科学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河湖水库水系连通体系、高效的节约用水管理体系、安全的防洪涝减灾体系等等。只有完善这些体系,治水工作才能做得更好,水环境才能得到更好的提升。
(作者系中山大学水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