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重大龙头项目填补工业服务短板,中德工业服务区成理想城市范本、生产创意之地
统筹/珠江商报记者吴景邦文/珠江商报记者苏淑婷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上,立意为对话2035年的作文题目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思考。的确,面对过去,再思考未来,总让人有无限的想象。
如果把中德工业服务区当作顺德与德国共同养育的“混血儿”,那么,今年已经6岁的“孩子”已经成长起来了。城无产不兴,产无城难立。如今,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佛山提出打造“一环创新圈”的高端平台载体,其中,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成为了重要创新极核,中德工业服务区作为三龙湾的重要一极,其未来更是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再成长
成为中德合作的“灯塔”
上月底,在中德工业服务区的积极推动下,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工业自动化研究所(IFF)与佛山机器人学院战略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接下来,IFF将在顺德设立代表处,并组织专家代表深入佛山、顺德智造企业开展调研诊断,引进德国先进的工业技术和设备,壮大顺德制造业实力,为佛山乃至全省、全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持。
德国“最强大脑”的引入并不是一蹴而就,其背后是作为沟通桥梁的中德工业服务区,以一项项工作的推进,一个个细节的落实,逐步积累的结果。
时间回拨至2012年,正值中国经济结构和广东工业、佛山制造加快转型升级,作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佛山选准产业高度相关、工业服务体系完善发达的制造业强国——德国作为主要合作对象,契合珠三角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打造中德工业服务区,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先行探路。德国前驻广州总领事高思范则赞誉其为“双边合作的灯塔”。
“雄厚的民营经济、扎实的产业基础,这都是顺德的优势,但对德方这一谨慎的合作伙伴而言,经过充分的调研是其选定伙伴的前提。”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招商局局长伍艺坦言,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紧抓机遇,在首次组团亮相汉诺威工业展的时候,顺德就牵头发动中、德两国重要工业城市,于2016年4月正式成立中德工业城市联盟,逐步扩大顺德“朋友圈”的同时,进一步打开了中德合作的大门。
合作的大门打开后,国际会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高端资源积极聚集。其中,顺德仅用九个月的时间建起了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一期,并成功签约汉诺威展览公司,引入国际巨头加盟参与潭洲国际展览中心的运营,“顺德速度”与“德国质量”的结合,成功填补了顺德工业展的空白。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渐成熟,潭洲国际展览中心已经成功吸引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洽谈会等永久落户。
引入汉诺威展览公司共同运营会展中心,只是顺德推进对德合作的切入点,顺德更加看重的汉诺威展览公司背后的数十家企业的资源。随着双方合作的顺利开展,顺德了解到更多的德国企业文化、合作习惯,并且促成了美的库卡合作项目,也为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中德智能制造国际合作示范区)的建设打下了基础。园区总占地面积约10000亩,首期约3000亩的智能制造核心启动园区已经引入了美的库卡智能制造产业基地、世界级无人机创新项目。接下来,其还将引进一系列机器人等智能制造创新项目,致力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再延伸
新机遇下“做实”平台服务
依托佛山乃至珠三角的制造业优势,中德工业服务区主打以会展、研发设计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以及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在服务区落户注册的欧洲企业有近20家,其中德国企业或项目共14个。欧司朗、安联保险、瑞曼迪斯、汉诺威展览公司、汉诺威机器人学院、弗劳恩霍夫协会、亚琛工业大学等一批德国重点企业、机构、高等院校先后布局。
走在前面、引领发展的顺德,担当的角色是国内先发地区以智能制造为路径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在市长朱伟看来,比如佛山机器人学院项目对推动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佛山的长远发展就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如何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智能装备与工业自动化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利用先进装备进行技术改造,推动技术红利替代人口红利,以“机器红利”优化生产资源配置,是顺德这样的制造业大区近年面对的重大课题。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德工业服务区恰逢其时。市委常委、顺德区委书记、中德工业服务区党工委书记郭文海提出,在顺德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中,要以中德工业服务区为“抓手”,将其建设成为“走国际合作之路”的重要平台。关于未来目标,郭文海表示,未来该平台将打造成为顺德、佛山、全省乃至全国的国际合作重要平台,支撑顺德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上实现领跑。
“经过6年的探索,中德工业服务区工作框架、服务方向、发展路径等都已比较清晰,按照原来的定位,作为中德、中欧发展的桥梁,服务区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德国资源,各项服务在以顺德为重点的珠三角地区都已经发生了物理,甚至是化学反应。” 在中德工业服务区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管理办公室负责人李杰看来,中德工业服务区在延伸服务方面,主要是往“做实”努力。
李杰认为,加深双方的认识、拉近彼此理念上的差距是关键。因此在活跃顺德国际化氛围,构建国际化网络方面,中德工业服务区将对每年组织的活动进行整合优化提升。
“加法和减法同时做,通过精、专活动的开展实现国际化平台的打造。”李杰表示,接下来,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将继续提升品牌活动的同时,增加有针对性的活动。其中,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中德工业城市联盟今年特别策划顺德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提升专题活动,针对有意向走出去的企业开展赴德、赴欧培训。首期活动已经在5月12-20日圆满完成,来自14家企业的20位企业家参加了活动。接下来,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将会分层次、分批次、分主题、分行业再次组织活动,创造更多商机,提升顺德企业国际化经营水平。此外,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和中德工业城市联盟,针对企业需求,每月开展中欧合作大讲堂,为企业搭建了解德国的窗口。
再出发
做更精更专的国际化平台
“再出发,中德工业服务区必须要走在前列。”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会展局局长熊军直言,龙头项目和平台对企业、人才和资源的聚合能力不可低估。诚然,落子中德工业服务区,如佛山机器人学院的战略目标却不局限在一城一域的物理空间,鸿鹄之志向何方?向着中国制造2025对接德国工业4.0示范平台,向着机器人产业生态圈引领平台,向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创新服务平台。
推动对德、对欧的合作,关键还是项目的落地。“与其他中德合作的园区不同,中德工业服务区主打引进的是龙头项目,既带动当地新产业的发展,也能填补本地工业服务的短板。”伍艺介绍,在对欧招商模式上,服务区主要围绕龙头项目进行战略性铺排和规划,从牵手汉诺威到美的与库卡的合作,再到佛山机器人学院、广东省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园的建设,推动以德国为代表的,世界先进工业制造的“质”与中国制造的“量”的握手。
伍艺表示,随着服务范围的拓展,中德工业服务区的招商范围定位也从服务业扩展到智能制造业,各类资源的共享也让合作方法丰富起来,其中美的库卡的合作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中德工业服务区也正努力探索出一条大品牌、大企业带动,逐步覆盖各产业、社会各领域的对德合作新路径。同时,中德工业服务区也将借助万和新电气联姻德国博世集团、伊之密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等机遇,抢抓德国著名品牌企业入驻的契机和示范效应,鼓励更多的本土企业和德国合作,让德国真正成为顺德企业走出去的重要站点。
新闻推荐
顺德区根据省、市会议精神部署环保相关工作????珠江商报讯记者彭巧云报道:昨日,广东省召开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倾倒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