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上海在“城市大脑”上的实践,可为禅城提高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提供借鉴参考
2018年11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考察时强调,城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而在2018年12月29日,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在云栖小镇上线,这意味着杭州城市大脑从此前单一的交通领域扩展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警务等领域,让城市治理更精细、更智能,市民生活更便利。
“城市大脑”已逐渐成为中国城市治理体系智慧化改造的一条可行路径。早在2015年,禅城就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打造了全省最大的社会综合治理云平台,建立起“一张图治理一座城”的社会治理指挥中枢。如何将这一改革继续深化?杭州与上海两地在“城市大脑”上的实践或可提供借鉴参考思路。
由“治堵”到“治城”
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2018年12月29日在杭州云栖小镇正式上线,宣告着这一基于中枢系统的城市大脑已正式延伸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等领域。从“治堵”到“治城”,这座以西湖著称于世的城市迎来了一个升级版的“最强大脑”。从2016年启程的杭州城市大脑如今已进入“无人区”。
杭州城市大脑建立了“中枢系统”
数据资源已成为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决定性战略资源,而“城市大脑”被视为承载这些数据资源的基础设施,是实现系统、平台、数据交互融合的载体和枢纽。据悉,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的关键突破是建立了城市大脑的中枢系统,每个管理或服务主体把自己的数据系统接入其中,并在此产生交互和协同。
举个简单的例子,旅游、交通、城管等部门同时需要某个区域的地图,他们可以直接通过中枢系统实时线上调取,而不再需要部门之间线下互相协调。
杭州城市大脑技术总架构师王坚表示,这是第一次有了一个基于中枢系统的、以系统接入方式来进行互通的城市级总体架构设计,是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的关键部分。该结构更具有可扩展性,能支撑起整个庞大城市的运行。
此外,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还发布了“欢快旅游”“畅快出行”“舒心就医”“便捷泊车”“智慧警务”五大系统,以及基于华数TV的“居家服务”。拥有了中枢系统的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正式延伸至城管、卫健、旅游、环保等领域,并推出包括泊位全城共享、先看病后付费、公园卡郊县游在内的9项惠民举措。
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
什么是城市大脑?在云栖工程院专班组长彭伊莎看来,城市大脑是杭州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数字基础设施。2016年,当不少人还不清楚城市大脑究竟为何物时,杭州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城市大脑。这个位于东南沿海的省会城市当时正因交通拥堵而烦恼不已,发起了一场治堵攻坚战。
正是从杭州起步,城市大脑逐步进入城市治理解决方案,2017年入选首批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
在2018杭州·云栖大会上,杭州城市大脑2.0正式发布。根据阿里云官方当时发布的数字,这一集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城市管理平台已覆盖了杭州420平方公里的主城区范围,优化信号灯路口1300个,覆盖杭州四分之一路口,同时已接入了视频4500路。
“以前说的城市大脑更多是说单一的部门,例如交通治堵等,而此次综合版的发布,是在整个城市层面更好地厘清交通、发改、城管、旅游等各部门的关系,通过数据融通产生协同效应。”彭伊莎说。
事实上,参与杭州城市大脑协同的有数十个市级部门、区县(市)及乡镇街道,还有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等,其中包括综合专班、交通专班、环保专班、警务专班在内的17个专班已成为云栖小镇的“常住民”。
使城市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服务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大脑则使城市提供更加精准的公共服务成为可能。某种程度上讲,杭州城市大脑正迈入“无人区”。
数据是冰冷的,服务是温暖的。如今,杭州城市大脑正时刻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它能自动发现110种警情,从发现到报警平均用时仅10秒钟;能实时分析各项交通指标,红绿灯时间调控可以“对症下药”;破损的路灯、窨井盖,系统能第一时间辨认并发出警告。
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的上线带来了更多惊喜。以“欢快旅游”为例,在客流数据监测与分析的基础上,杭州市旅游委员会联合多个相关部门打通数据孤岛,推出公园年票使用范围由主城区向区县延伸的利民措施,建德市成为首批公园年票的合作区县。
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的想象力还延伸到了智慧泊车领域。不必等收费员过来收费就能直接把车开走,杭州市城管委在1.6万个道路停车泊位上先行推出了“先离场后缴费”服务。利用杭州城市大脑强大的数据、算法和算力资源,停车系统可以精确回答市区停车“哪里难、有多难、为何难”。
据悉,截至目前,杭州城市大脑(综合版)接入实时停车位的数量已突破40万。杭州城市大脑城管专班工作人员叶文文透露,这是首次全城规模的实时泊位数据接入,将为杭州城市大脑运算和便民服务提供坚实的数据基础。
俞可平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院长
城市治理创新重点应当在哪里?
第一是服务。城市治理应当从管制型转为服务型,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创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未来城市治理的方向。
第二是共享。城市治理共享有三种基本形式,首先是工具的共享,如搭顺风车、团购等。其次是信息资源共享、各种数据的共享,如道路实况、实时导航、治安网络等。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价值共享,特别是发展成果和利益共享。
第三是融合。城市治理现代化进程中最大挑战之一是城市碎裂化。如本地居民和外地新移民的不融合、不平等等碎裂化问题,都需要建立新的融合体制,譬如城市户籍体制改革、社会福利保障体制改革、城市规划与设计体制改革、城市治理体制改革等来克服碎裂。
王坚
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
“城市大脑”要做的,就是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利用丰富的城市数据资源,对城市进行全局的即时分析。用城市的数据资源有效调配公共资源,不断完善社会治理,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在城市发展中,数据资源将会比土地资源更重要。
城市大脑将为城市发展带来三个重要的突破:
第一,城市治理模式的突破。以社会结构、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等各方面的城市数据为资源,向数据要人力,向数据要服务能力,解决城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实现创新的人性化治理模式。
第二,城市服务模式的突破。城市大脑是政府服务好民生非常重要的物质基础,依靠城市大脑可以更精准地服务好企业与个人。城市的公共服务,如交通,将进入精准和高效服务时代,杜绝公共资源的浪费。
第三,城市产业发展的突破。开放的城市数据资源是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转型、创新产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源,就像石油和半导体材料对产业发展的带动。
打造全天候“城市大脑”
渣土车有没有加盖、施工工地有没有及时冲水,工地上的工人有没有佩戴安全帽,如何快速发现、快速处置?哪里的消防车道被堵占了,哪里缺了窨井盖,哪里的老人需要帮助,能否在第一时间解决?共享单车管理、噪音扰民、市容环境……如今,上述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了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时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要注重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既要善于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实现智能化,又要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精细化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那么在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又是如何依靠“城市大脑”指挥城市管理的?
“城市大脑
”24小时运转
走进浦东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的指挥大厅,一面巨型的蓝色电子显示屏占据了一整面墙,上面实时显示着浦东景区客流、交通拥堵指数、生活垃圾处置等各项城市运行数据。
这背后正是“城市大脑”在24小时运转。通过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与物联网、视联网、数联网等感知平台对接,建设完善“神经元系统”,增强对群众需求和城市管理问题的感知能力,增强对城市运行趋势和问题演化的研判能力,增强对城市各类事件和疑难问题的处置能力,全面提升浦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据悉,浦东的“城市大脑”以城运中心为载体,整合了109个单位、431个系统、308万只智能水电气表、近4万个物联感知设备、11.8PB(拍字节)海量数据,通过对综合数据的智能分析,能够做到自动识别各种问题,判断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然后迅速整改,从而实现24小时智能化管理。
以施工安全为例,浦东现有的1356个工地的监控视频已经全部接入“城市大脑”,小到建筑工人有没有带安全帽,都能及时发现和处置。而如果某个工地被多次发现有不带安全帽的情况,相关部门将会立即对工地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城市大脑
”扫除
“盲区
”
目前浦东区域内的城管执法人员、网格监督员、村居干部都配备了视频集群通讯系统设备,就像交警处理事故时佩戴的记录仪,既能实时传输视频,还能群组一起解决问题。负责技术开发的陈志国介绍,这对物联网是最有力的补充。他表示,物联感知报告有一个好处,可以知道地点和大概的事件,可以把周围相关的视频调取上来。这些视频是固定式的,可能有盲点,那么移动作为盲点的补充。
目前,浦东“城市大脑”在城市设施、环境等6大领域研发了50余个智能化场景,来落实城市精细化管理。在数据上,实现了归集、共享和应用。在流程上,以“智能推送、闭环管理”,来推动传统管理流程再造,提高处置效率。通过体征、专项、应急三类场景,提取接警数、实有人口、地铁故障等25项城市核心管理要素,实时监测运行体征指标,来准确感知城市运行的“脉搏”和“心跳”,实现日常城市管理问题的智能发现、自动推送、闭环管理。
浦东城市管理智能化提升工作组负责人徐惠丽介绍,目前系统中可以共享数据的设备已经达到了311.8万个,除了政府去做的一些智能物联感知设备之外,还有大量的社会企业可供共享的数据。
高效解决城市管理顽症
在常态管理基础上,浦东还开发了一系列专项管理模块,更精准地满足群众需求,更高效地解决城市管理顽症。
其中,12345市民服务热线模块汇集了从多个渠道过来的群众诉求,系统自动对排名靠前的诉求进行实时抓取,并形成管理建议,推送给相关管理部门。比如挪车、噪音扰民等问题要求即知即办,5分钟内作出响应。另一类是不满意工单,均要求二次办理或上提一级处理,以“群众100%的理解和认可”作为销项依据。
除传统方式外,利用现代科技,浦东建设了“神经元”系统,秒级感知群众诉求,主动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全区共有311.8万个物联感知设备实现数据共享,这些设备会及时地告知哪里的消防车道被堵占了,哪里缺了窨井盖,哪里的老人需要帮助等。今年以来,城运中心为2000多户高龄独居老人免费安装“居家安防三件套”——烟感检测、燃气探测和一键报警三件设备。
在解决群众出行“最后一公里”方面,浦东城运中心与在新区运营的6家共享单车企业共同开发了协同治理平台,在供需预测、区域调配、停放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探索。通过共享单车协同治理平台,热力图实时呈现了单车分布,每一个街镇的单车辆和泊位数在这里一目了然。当供需失衡时,系统自动报警,并推送给单车公司和属地城运分中心,进行搬离或者补充,从而解决单车的合理投放问题。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冯栋(综合: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
《浦东开发》杂志)
新闻推荐
珠江时报讯(记者/区辉成)12月28日晚,佛山市禅城区南庄吉利小学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体艺节闭幕式暨年度颁奖文艺晚会,师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