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区文联、九江宣传文体办成员现场考察海寿岛诗歌林。
■海寿小学内随处可见经典诗歌。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九江镇海寿岛,说起这红极一时的“金句”,79岁的文友潘旭升会心一笑。因为在这个江心小岛,上至八旬老翁,下至学龄孩童,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都能吟诵若干名篇。对他们而言,生活就是眼前的诗和渔耕。海寿岛,这一座被西江所环抱的小岛,因水清鱼肥,更因为诗歌而闻名八方。
1月5日,南海区文联、九江镇宣传文体办举办“海寿小学诗歌学校建设调研会”。南海区文联向海寿小学赠送原创作品《海寿岛赋》匾额,并就诗歌岛、诗歌学校的建设情况展开座谈。
南海区文联主席、区作协主席吴彪华表示,南海现正吹响打造“诗歌之城”的号角,作为“前沿阵地”的海寿岛要深化建设成果,通过“诗意海寿”的品牌打造,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今后南海文联将认真策划,继续做好本土文化的宣传工作,抓好诗歌教育普及推进文化传承发展,努力把海寿岛建设成为独一无二的诗歌岛。
调研
处处“诗情画意”彰显文化自信
沿林荫大道,自海寿岛码头到海寿小学短短数百米的距离,有“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的乡间野趣,也有“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农家热情……每天,海寿小学的孩子在老师的“护送”下,一边走路一边诵读古诗词,为枯燥的步行增添了几分诗意。镌刻了数十首诗词的“诗歌路”,彰显了诗意海寿的文化自信和使命担当。
海寿岛位于南海九江南部,坐拥西江水道之环抱。这两年来,岛上原生态的自然风光不仅吸引远近游客登岛游玩,越来越多本土及珠三角文人墨客也为其写下优美的诗篇。5日上午,吴彪华等约20人来到海寿岛,调研诗歌岛和诗歌学校的建设情况。
经过近年景观提升项目的深入推进,如今海寿岛的生态旅游品牌已然打响。微风、碧水、红墙、芭蕉、野渡、横舟……农家院落如水墨画般隐身在树林之中,黄花风铃木、蓝花楹等景观林带静待君赏。九江宣传文体办副主任崔结红认为,打造诗歌岛,除了必要的硬件建设,最重要的还是心思和情怀。
活动当日,南海区文联向海寿小学赠送了一份别出心裁的书法作品《海寿岛赋》。该作品由诗人段匀雪创作、南海诗社副社长温秀德书写,温秀德特意选用《兰亭集序》所用的浅米色古纸,以示对《海寿岛赋》一文的重视。
“登岛揽胜,临风舒啸;铺笺摛笔,弹词品章……”全文不足500字的《海寿岛赋》道尽了诗歌岛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近年,海寿岛以美丽文明村居建设为契机,通过推进环岛花海、湿地公园、蓝花楹树林等景观提升项目,从整体上不断提升岛内的人文旅游环境。
座谈结束后,一行人沿着环岛绿道,步行至诗歌林参观。由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以及省、市、区各级文学界的诗人种下的一棵棵树苗迎风屹立,20多首歌咏海寿岛的创作错落其中,构筑成“诗歌林”,让来者身临其境而心随其动……
建设
各方文友慕名而至诗歌活动以文化人
在海寿岛,平日过渡的多半是岛上居民,但在过去一年多以来发生了新的改变。
2017年6月,广东省作协诗歌创作委员会、南海区文联、九江镇宣传文体办联合主办的“海寿诗歌岛”,启动建设系列发布活动。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海寿诗歌岛创作基地揭牌成立;海寿小学被授予“南海海寿诗歌学校”牌匾,成为全市唯一一所诗歌学校;“海寿诗歌岛”文化发展计划随之启动。海寿岛自始成为南海打造“诗歌之城”的前沿阵地。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鸡鸣深树、牛卧草坡”……古诗词所描绘的令人心驰神往的景色,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慕名而至,并口口相传之。建设之初,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叶延滨就形容海寿岛“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成为广东一块亮丽的名片”。
在众多目光聚焦下,九江镇携手南海文联双向发力,既借助美丽文明村居建设让源源不断的“诗歌元素”载体走进岛民视野,也积极创造机会,通过一系列下沉基层的诗歌活动让市民切实得到文化滋养。
当中譬如放歌海寿诗会、《木棉花的车站》首发式暨研讨会、第二届南海诗歌节启动仪式、“约会海寿春天”诗歌朗诵会、重阳“金秋海寿”诗歌朗诵会等大量展现、交流及研讨活动纷纷落户海寿。“经发动邀请,前来参与的市民和学生越来越多。”吴彪华表示,海寿诗歌岛建设也有力推动周边镇街的诗歌学习氛围日渐浓厚,“区、镇作协中有些散文、小说领域的文学爱好者也开始加入诗歌创作大潮来。”
“与外地文友交流时谈起"诗歌岛"大家总是很倾慕,也有许多人看到我分享的诗作特意过来采风,足可见诗歌岛的名气与魅力。”见证海寿变化的温秀德说,打造诗歌岛既能丰富海寿的旅游文化内涵,也能推动九江旅游产业开发由生态资源型向文化吸引型转变。
“诗歌活动的落地提升市民文化修养,最先改变的是未成年人。”崔结红认为,儿童教育的最高境界是潜移默化,“处处诗篇”是一种文化力量,能以文化人。让诗词之美陪伴孩子成长的幸福时光,让居民全身心浸润在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中,能让他们的感情更细腻,心灵更柔软,生命更有质地。
案例
小学生聊天也能引经据典
有着130多年办学历史的海寿小学,是南海区目前规模最小的乡村小学。该校每个年级只设置一个班级,全校仅200余名学生和十余位教职员工。虽然只是一所“麻雀学校”,但海寿小学可谓五脏俱全。
2017年6月,海寿小学被南海区文联评为“诗歌学校”。随后,学校就“诗歌学校”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活动方案,希望以此带动海寿岛的文化建设,为海寿岛的旅游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打造“诗歌岛”。
“首先,我们定位了诗歌的意义:诗词歌赋,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海寿小学校长张永辉介绍,明确定位后,学校推出了15分钟经典诵读、微信推送“礼乐诗书”栏目、定期举办诗歌朗诵会等一系列活动。
经过一年来的文化熏陶,海寿小学的孩子们下笔有神,出口成章,日常习作能将所诵读的诗词歌赋与作文融会贯通,言谈间时不时“冒出”一两句古诗词,“学会了引经据典。”张永辉笑着说。在他看来,诗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源远流长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海寿岛的孩子将因诗词而不断散发其个人魅力。
此外,学校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经典,一起参与诗歌朗诵活动。“我们希望通过孩子带动村民,一同参与到诗歌学校、诗歌岛的建设。”张永辉介绍,未来,海寿小学将通过开展学校的诗歌文化创建活动,继续带动岛民赏诵诗歌、创作诗歌,以诗歌的形式展示海寿岛的风土人情,带动提升社区文化,传播正能量。
访谈
希望诗歌力量融合到“品牌南海”建设中
“诗歌岛”概念国内鲜有,海寿岛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如何尽展所长做好海寿诗歌岛的品牌建设?记者采访了区文联主席、区作协主席吴彪华。
记者:南海提出要打造“诗歌之城”和“海寿诗歌岛”,请问提出这个计划的底气何在?
吴彪华:南海自古有广东“首府首县”之称,明清及民国时期,海内名儒学者、诗人在九江、西樵山等地结社雅集,创建雅言社、象山诗社、漱芳诗社等,使南海成为人才荟萃的文化之乡,走出了陈子壮、程可则、梁佩兰、谢兰生、朱次琦、康有为、冼玉清等大批诗人。
改革开放以来,南海的诗社如雨后春笋,西樵诗社、南海诗社、罗村诗社、平洲诗社、灵洲诗社、叠溪诗社等相继成立,近年来,南海还新成立了九江诗词学会和南海玉清诗社,并且复刊上世纪90年代创刊的诗歌作品《九曲溪》。
在肥沃的、富有诗意的土壤里,新时代南海诗人迅速成长。诗歌的力量从来都是不能低估的。我们希望这种力量融合到南海的城市化建设中去,融合到“品牌南海”建设中去。未来,“诗歌之城”将是南海城市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记者:为了完成创建目标,接下来南海文联将开展哪些工作?
吴彪华:今后更要深入推进“诗歌之城”建设,积极扩大海寿诗歌岛的影响力和辐射效应。我们希望诗歌不仅进校园,更能走入寻常百姓家,逐渐成为本土居民生活的常态,成为与普通人渐行渐近的文化形态。
“小手拉大手”是加速诗歌岛建设的重要路径之一。接下来,我们计划加大对岛上教师参加诗歌教学培训的稳定支持力度,并外派专业师资力量进驻,丰富海寿小学的教学实践,让学生们通过长期学习,将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经典嵌入脑中、融入血液、陶冶心智、滋养心灵。同时鼓励“小诗人”们带领家长参与共读,实现共学共长的目的。
硬件设施建设也将同步跟上。结合美丽文明乡村建设工作,区文联将携手九江镇宣传文体办进一步丰富“诗歌大道”诗歌元素设计,增设一批沿路展板,落地更多诗歌论坛、朗诵会、创作、书法等活动邀请居民参与。软硬基础设施建设双管齐下,以此加强村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我们相信,在未来,海寿岛原住居民“出口成诗不是梦”。
记者:获得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海寿诗歌岛创作基地这一称号,是对南海文学创作的一种重视与信任,南海文联今后如何经营好这一称号?
吴彪华:乘此东风,我们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打造一条海寿岛“诗人村”,充分发挥好这个新型文化平台的作用。在保持村居原有风貌与肌理的基础上,“诗人村”注重个性塑造,增设诗人村居公共空间。同时推动出台鼓励措施,邀请全国各地的知名诗人入住、开展创作、吟咏和讨论活动,组织本土诗歌喜爱者前来采风,逐渐形成文人墨客竞相赋诗的规模效应。
另外,南海文联将联合九江镇宣传文体办在年内结集出版一本海寿岛宣传画册,原创诗作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社会推介海寿之美、南海之美。文/珠江时报记者苏绮玲梁雅诗
图/珠江时报记者方智恒
新闻推荐
南海区女企业家协会30岁,会员从1989年的28名发展至今天的过百名为品牌南海建设贡献“她力量”
珠江时报讯(记者/梁雅诗通讯员/刘艳玲)1989年5月,由南海区妇联牵头,南海区女企业家协会的前身南海县女厂长(经理)联谊会宣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