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城分局执法人员依法没收无证食品店的相关物品。/通讯员供图
近年来,保健食品市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屡屡曝出“坑老”“造假”等负面消息,“专家”坐诊、免费体检、旅游参观、夸大宣传、情感销售等套路层出不穷,让乱象丛生的行业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近期,权健事件持续发酵,再次将“保健食品”推上风口浪尖。
桂城街道作为南海的中心城区,拥有80万常住人口和上万家食品药品经营单位,能否加强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不仅直接影响着市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更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发展。为此,南海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桂城分局(下称“南海区食药监局桂城分局”)在2018年创新工作思路,着力于严防、严管,重拳打击保健食品市场乱象。
2018年,桂城共检查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7563家次,责令整改151家,清理无证生产经营单位95家、生产窝点或小作坊33个,立案查处食品、保健食品违法违规案件258件,罚没金额超115万元,辖区保健食品市场环境明显得到净化。
强宣教
让街坊避免“被套路”
“保健食品有没有治疗功效?购买保健食品要认准什么标识?”2018年3月,桂城街道叠二社区的居民迎来一节特殊的课堂——由桂城街道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及南海区食药监局桂城分局主办的“保健食品论坛进社区”首场活动在此举办,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和律师结合实际案例,科普保健食品基本常识及不法商家惯用骗人伎俩,提升市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
除了宣讲外,桂城食药监局还现场摆摊,手把手教导群众如何辨别保健食品真伪,让市民在购买保健食品的过程中避免“被套路”。
“原来骗子有那么多手段,简直是连环计!”居民梁伯表示,自己曾在保健食品店工作人员的哄骗下花费2000元购买保健食品,听完专家讲解后,他了解到很多不法商家惯用的伎俩,以后再购买相关产品时会多留心眼,以防再次上当受骗。
像梁伯这样的中老年人历来是保健食品欺诈的重点群体。为了增强其防范意识,桂城街道于2018年举办多场保健食品论坛进社区、进广场、进企业活动,将防范保健食品欺诈的相关知识传递到基层一线。
除了开展科普活动,桂城街道还在各社区食品药品知识宣传栏设置“保健食品防骗术、见招拆招最醒目”栏目,并在大新社区设立保健食品安全科普知识进社区示范点。与此同时,在桂城食品药品科普基地设置保健食品防欺诈展区,通过动画视频、漫画、展板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市民普及保健食品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桂城街道还将保健食品科普知识融入城市景观建设,在桂城首座食品药品安全主题公园——南海文化公园内专门设置保健养生宣传区,让市民在游玩、散步、健身、赏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宣教。
“希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让这些知识在他们心里扎根。”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探索形式更加多样的宣教活动,以点带面地提升社区家庭成员的辨识能力和食品安全知识水平。
严打击
震慑保健食品欺诈行为
作为南海的中心城区,桂城街道集聚了14000多家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其中不乏涉嫌非法经营保健食品的店铺。为保障市民的“舌尖安全”,桂城街道在2017年底成立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就打击保健食品非法经营行为进行研讨并制定实施方案。
保健食品、医疗器械讲座体验店往往存在位置偏僻、营销手段隐匿等特点,执法人员难以取证。为此,桂城食药监局发动社区对辖区内的保健食品经营店铺进行拉网式排查,并在掌握线索的基础上,联合工商、卫计、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行动。
2018年10月,叠二社区的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小陈(化名)在开展日常巡查时,发现一家名为某锋的食品店常常以派送礼品等方式引诱老人“听课”,于是将线索上报至南海食药监局桂城分局。接报后,执法人员来到该店进行突击检查,发现现场有数十位老人正在“上课”,且室内摆放着数十盒“牛髓粉”(复合蛋白固体饮料)。
“根据现场情况判断,该店极有可能已经在销售产品,但这类行为一般比较隐匿,销售记录较难获取。”桂城分局三品一械监管业务线队长颜浩华表示,为了取得证据,执法人员对该店进行了地毯式搜查,最终在店内某处发现两张收据。当执法人员依法对相关食品进行扣押时,该店负责人黄某以他们身份存疑为由拒绝配合,直到执法人员呼叫社区治安队及民警前来证实后,黄某才放弃了抵抗。最终,该店铺被认定无证经营保健食品,被处以5万元罚款。
类似的执法行动时不时在桂城街道上演。数据统计,2018年期间,桂城街道共清理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无证生产经营单位95家、生产窝点或小作坊33个,立案查处相关违法违规案件258件。桂城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重拳打击非法经营乱象,桂城街道保健食品市场秩序持续向好。未来,桂城将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食品药品安全。
(文/佛山日报记者丘媚通讯员梁燕萍)
新闻推荐
珠江时报讯(特约通讯员/陈钰君通讯员/李晓玲)昨日下午,区长顾耀辉率队到桂城街道入户慰问优抚对象、外来务工人员和困难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