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瞭望
广东人爱喝凉茶,市面上的凉茶铺遍开大街小巷。大多数凉茶铺经营者秉着实诚、良心、负责态度精心熬制凉茶,但也存在小部分经营者为追求凉茶效果,从中添加法律法规禁止的物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中山市有两名凉茶经营者往凉茶里掺消炎药,构成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分别被判刑并处以罚金。
在茶里掺药,这类现象并不少见。2018年,佛山市南海区检察院发布2017年度十大“精品案件”,其中就有一起在凉茶中添加药物的案件——不法者往凉茶里掺入了复方甘草片及阿咖酚散。2017年,广州市越秀区法院也宣判了一起类似案件,涉案人往茶里掺入了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氯苯那敏。法庭上,这名凉茶店老板还声称,这种做法在业界“很普遍”。前不久,央视曝光的广西大明茶厂生产的所谓黑骨藤长寿茶,竟然是在茶叶中添加双氯芬酸钠。
往食品里非法添加普通物质,即使这些物质本身不对人体造成危害,但这种行为也为法律所不容。相比之下,往茶里添加药品,药品的毒副作用会对人体造成程度不同的伤害,因此其性质要比往食品里非法添加其他物质要严重得多。要知道,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吃进这些药品,失去了采取手段对冲或规避药品毒副作用的机会。
往凉茶里掺药,容易产生类似于药品的治疗作用,会让不知情的消费者将药的功效误当作茶的功效,从而可能向亲友推荐这一商品。如此,凉茶店的生意好了,消费者的身体却要付出代价,这不仅是对消费者的欺诈,更是对其健康的糟践。
更要看到,往食品中添加药品这种现象,在其他方面也不少见。比如,消费者原以为一家火锅店的味道特别好,却没想到,火锅底料里添加了违禁的植物或药品。在“天然减肥食品”里加入违禁减肥药,在保健酒里加入“伟哥”等现象,媒体也时有报道。
可见,对于“茶里掺药”这类案件,不仅仅要解决茶的问题,更要放在食品非法添加药品这类现象来思考和治理。这类非法添加行为,瞬时即可完成,且一些添加药品的食品会在短时间内被消耗掉,取证具有很大的难度。因此,曝光出来的非法药品添加案件,很可能只占实际违法行为的极少部分。
若将此当成一类现象看待,那么监管部门就应该对具有显效的食品或保健品保持足够警惕。消费者也不应期望食品或保健品具有药品那样的功效,如果发现食品或保健品具有不同寻常的“药效”,就应第一时间检测或举报,或保存证据,向商家索赔。同时,相关部门应根据这一现象的特点,制定针对性举措,给予更有效的监管和更打击,以增强震慑力,让“很普遍”的现象得到根本遏制。
◎罗志华 医生
新闻推荐
佛山日报讯记者王春艳报道:近日,南海区鞋业行业协会一连举行6场春节前慰问活动,向100多户困难户送上价值4.5万元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