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塘村往届“出色”巡游现场,巡游队伍抬着神像次第而行,一路上鼓乐齐鸣,浩浩荡荡。
西樵松塘村“出色”巡游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140多年历史,究其来源,松塘村“出色”巡游是岭南地区“飘色”巡游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明末清初,最初作为迎神赛会艺术巡游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
松塘村“出色”巡游糅合了戏剧、杂技和装饰等艺术成分,凝聚着许多民间艺术者的智慧。区以潜、区永强父子二人,跨越大半个世纪,与“出色”巡游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子承父业、传承民俗艺术精华,几十年来见证着松塘村“出色”巡游的发展和演变。
“薪火相传是一种精神”
一进入1月,西樵镇松塘村便开启了忙碌模式。今年是继2013年、2016年后,松塘村再度举办“出色”巡游,村中上下都在紧张筹备当中。作为南海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松塘村“出色”巡游的传承人,区永强更是联同村内各坊的力量一起开始筹办工作,“服装道具都是从广州订购回来的,必须要赶在年前检查清楚有没有遗漏。”
2010年,西樵镇松塘村被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称号。随即,村中展开恢复了“出色”巡游的讨论。2011年,松塘村重拾“出色”巡游彩排,并分别在2013年与2016年举办巡游活动。翰林文化节、烧番塔等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动亦得以诞生或延续,村民的文化自觉形成推动古村活化保育的强大动力,老一辈带动年轻一辈重拾对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鸣锣开道有什么讲究?为什么高举“翰林院”大灯笼?松塘村的“飘色”巡游为何被称为“出色”巡游?在筹备恢复“出色”巡游期间,种种疑问萦绕在松塘村人心间。为此,他们多次查阅地方史志,向村中老人请教,重新梳理、编撰“出色”巡游的历史典故资料。区永强更是将自家的旧厂房改建为“出色”巡游展览馆,免费开放。
“"翰林院"大灯笼显示我们松塘村是书香世代,敲锣十三下是因为村中曾有多人入职翰林院。”区永强介绍,由于松塘村在清光绪年间迎来了鼎盛时期,农业、手工业发达,人丁兴旺,百姓富足,“飘色”的队伍亦由村内巡游至村外,故“飘色”便改名为“出色”。
“薪火相承,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精神。”如今,松塘村的90后、00后争相参加“出色”巡游演出。距巡游还有不到十天,他们正在紧锣密鼓地排练当中。“看过"出色",人人都有出息。”采访时,区永强不忘邀请记者,在大年初四到松塘村一睹“出色”巡游的风采。
旧时巡游队伍筛选严格
巡游队伍在松塘村区氏宗祠前列队,锣鼓开道,前面的人举着写有“肃静”“回避”两字的牌匾,两侧的人则高举写有“区”“翰林院”字样的大灯笼,村中社学、关帝、北帝、华光帝、文昌帝五方神像依次被抬出,其后配有罗伞队、军器队、醒狮队等,浩浩荡荡,绵延几百米……在松塘人的记忆里,锣鼓喧天、万人争睹的“出色”巡游,是一场不折不扣的民间狂欢,而昔日诸多的礼俗和仪式,更使这场狂欢承载了更深刻的民间记忆。
“旧时,只有足够"好看"才能被选上参加巡游。”今年已95岁的区以潜老先生是区永强的父亲,在采访中他拄着拐杖,腰板挺直地站在“出色”巡游的展板前,向记者讲述“出色”巡游的前世今生。1946年,年仅23岁的他从香港乘火车到广州,再经由水路回到了松塘村。耗时1天1夜,只为了参加1946年的那次“出色”巡游。时隔70多年,记忆中的画面依然鲜活。
“以前扮演关公、周仓的演员都得蓄须留发,仅"关公"的大刀就重达40市斤(16两制),都是实打实的真功夫。”言谈间,区以潜的语气明显带着些许骄傲。他介绍,巡游期间村中未婚女子皆着裙褂礼服,盛装打扮组成陆地行舟方阵参与巡游。“村里还搭起了戏棚,特意从广州请来粤剧团,连唱三天三夜的大戏。”
文/珠江时报记者梁雅诗通讯员关蕴琪图片由通讯员提供
新闻推荐
南海:评出2018年度大事/人物1+6+X政策体系、何门三杰榜上有名
佛山日报讯记者吴蓉报道:2018年,南海发生了哪些极具影响力的大事件?哪些人物用自己的力量提升了南海影响力?在昨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