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张韬远
昨日,顺德区第十三届党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下简称“党代会”)正式召开。记者从会上了解到,顺德区2018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163.9亿元,增长6.2%;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003.6亿元,增长8.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超50%。全年拆除整理旧工业园区4500多亩,关停淘汰落后企业约1400家,新建厂房约140万平方米。
A
实验区建设18事项获省级支持
去年9月,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正式批复同意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顺德再次扛起了“改革先锋”使命。
昨日,《佛山市顺德区率先建设广东省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验区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亮相。《方案》允许实验区按规定实施省级权限范围内的各项改革创新政策。对实验区具备相应基础和条件的,省有关部门要优先考虑改革举措在实验区先行先试。优先支持实验区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对于自贸区先行先试的省级权限的试点政策,可同步在实验区实施。争取中央支持将实验区纳入自贸区扩容范围。
《方案》提出要及时向实验区委托、下放相应的省和市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特别是对实验区建设比较迫切的用地审批、空间规划、项目报建、快查快处机制等事项,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积极下放权限、创新管理方式;对本方案确定的18项省级支持事项要在2019年6月底前全部落实到位。
据记者了解,18个事项中包括开展承诺制容缺受理和信任审批改革试点、连片改造的村级工业园项目可通过区内平衡的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预支存量建设用地奖励指标、支持实验区建立违法建设快查快处机制、工业生产厂房按基本单元分割及增加工业用地配套比例等。
B
今年将拆除村级工业园13000亩
“村级工业园改造是建设实验区的首要任务,是破解顺德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所在。”区委书记郭文海在报告中指出,顺德今年将坚定不移打赢村级工业园改造攻坚战,为高质量发展创造空间。
在村改的过程中,顺德提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推进改造。形成“政府引领、市场主导、拆建并举、专业运营”的村级工业园改造模式,率先在优服务、降成本、提效益等方面大胆探索创新,支持企业自主改造、多方联合改造、公开交易等多种改造模式。还提出实施事后审批制度,解决符合条件的项目启动慢、报批难、耗时长的问题。
“攻坚村级工业园改造没有先例可循,在用好用足上级政策,学习先进做法的同时,更要先行先试、创造经验。”郭文海表示,在土地“挂起”、“两违”、以租代卖等历史问题的解决上,以及公开选择土地整理投资合作方等创新举措上,率先探索有效路径。通过盘活存量、争取增量等多种方式,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据了解,2019年,顺德村级工业园要完成拆除13000亩,复垦复绿3000亩,建设800万平方米,综合整治9000亩。至2022年底,顺德将累计复垦复绿不少于10000亩;整合区、镇、村工业园,形成20个3000亩以上的连片现代化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30个生态集约的现代主题产业园全面动工建设。
C
再培育一家世界500强企业
顺德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高度关注。顺德提出将用5年左右时间推动家电产业向“智能家电”升级,迈向六千亿级的世界一流产业集群;加快机械装备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步伐,迈向五千亿级的国内一流产业集群;将机器人培育成两千亿级产业集群;将军民融合、珠宝美丽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将生物医药、新材料培育成百亿级的产业。用5年左右时间再培育1家世界500强企业,形成3家世界500强、4家超五百亿、10家超百亿、100家以上超十亿骨干企业和一大批“隐形冠军”的企业梯队。
与此同时,顺德建设全国一流的机器人教育、研发、制造和应用基地。要依托美的库卡(顺德)基地、博智林机器人谷等龙头项目和佛山机器人学院等平台,引进一批拥有核心技术的机器人产业上下游项目。鼓励本土企业向机器人配套产业转型,从工业机器人领域向建筑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和农业机器人等方向拓展。培育不少于30家产值超亿元的本土机器人企业,加快产业资源集聚,尽快形成机器人全产业生态链。
D
将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园
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各地都在积极融合和对接大湾区,顺德又将如何抢抓大湾区历史机遇,建设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
此次党代会上,郭文海表示,顺德将全力构建内联外通的交通体系。加快推进内、中、外环等快速环线建设,构建“10分钟、20分钟、30分钟交通圈”,实现10个镇(街道)快速通达、融合发展。畅顺外部连接大通道,加快建设海华大桥、南顺大桥,对接广州南站和南沙自贸区;争取省支持推进区内高速公路快速接入深中通道和港珠澳大桥等跨珠江通道;争取对接广州地铁17号、26号线和南沙2号、4号线等区域轨道交通快线,争取佛山地铁3号线延长至顺德客运港,开通顺德港至港深机场航线,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交通网络。
此外,顺德还将深化与湾区城市合作。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推动跨区域融合发展。依托广州—佛山强强联合的极点带动作用,灵活引进广州人才资源,加快对接南沙自贸区,探索复制自贸区改革创新经验,深度参与国际合作。深化完善深圳湾顺德创新港模式,承接深圳创新溢出效应。瞄准香港科技、设计、金融、人才、服务等资源,探索“香港科技+顺德制造”“香港服务+顺德生活”合作模式,继续鼓励和支持博智林机器人公司与香港科技大学全面深度合作,建设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园。
新闻推荐
打赢一场攻坚战建设五个新高地一图读懂顺德如何高质量发展迈过改革开放40周年历史节点,进入新时代的顺德要怎么走?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