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节,猎德村祠堂宗族大团拜大摆宴席已经成为广州一景。元宵节当晚,猎德村再现壮观的宗亲春茗宴。猎德村最大姓氏李氏族人设宴490围招待亲友,并邀请兄弟村乡亲一同欢聚。粗略估计,当晚有近5000人参加宴会。今年到猎德祠堂赴宴的宗亲们,还能在祠堂边新修的文化长廊上,透过旧街巷、祠堂“照镜石”等重觅猎德旧时回忆。
位于广州天河CBD中心区的猎德村因“广州第一条整体改造的城中村”而知名。猎德村成功改造后,村民回迁时曾经席开808围“祠堂饭”,庆祝新居入伙。此后,这种做法便延续了下来。每年春节期间各姓氏的“祠堂饭”,成为了猎德村一年一度的盛事。
正月初十,梁氏与麦氏联合设宴600席打响头炮,元宵节晚举行的李氏宗亲宴,则是今年猎德村宗亲会春茗的“收官宴”。
“收官宴”当天从下午3时许开始,猎德村就变得热闹起来。猎德龙狮队于猎德南牌坊喜迎来客,各兄弟村携醒狮队先后抵达村里“拜祠堂”。舞狮、拳法等武术表演精彩纷呈,村民看得津津有味。与此同时,李氏大宗祠后方已经变成了“临时厨房”,后厨正忙碌地准备着各式意头好菜。
“菜式主要讲究气氛和味道,不求名贵。”负责宴会的顺德燕霞餐饮负责人介绍,猎德宗亲春茗每围设置了十道菜,寓意十全十美。十道菜包括“发菜伴蚝豉”、“均安烧猪”、“茨菇焖花肉”等意头好菜,有鱼有肉,也有水果甜品。
宗亲宴从初十吃到元宵
猎德村宗亲宴,一年比一年红火。“今年猎德村宗亲春茗的围数比去年有所增加,去年李姓摆了480围,今年增加到490围。”猎德村委书记李炽煐介绍,一般情况下,每年农历正月初十到元宵节期间,猎德各个姓氏都会轮流大摆祠堂村宴,邀请亲朋相聚,传承宗亲纽带。据统计,今年猎德各个姓氏的宗亲宴围数有近两千围。
据介绍,猎德村的宗亲宴有两个特别有趣的规定。一是报名参加时要收取“筷子金”。据了解,为了方便统计与会宗族人员的数量,根据“一双筷子一丁人”的常理,村民报多少人赴宴,就象征性缴交多少份“筷子金”,以此简单而方便地统计出本族本年度春茗大宴的具体数量,以及本族人丁兴旺的程度。
村中元老李世梁介绍,为了把宗族人聚集起来,李氏族人选择在每年正月十五一起在李氏大宗祠聚会。“只是宴请了本族族人,就算猎德女儿的丈夫也不在邀请范围内。”李世梁打趣说,如果人人都来,摆上一千围都坐不下。
记者了解到,猎德各个姓氏之间的宗亲宴规定各有不同,外族人想要同庆贺如今也成为可能。
“我每年都过来猎德村赴宴,每年的氛围都很好。”李氏族人李项称,他如今虽然跟随子女到深圳生活了,但每年元宵总少不了回到猎德参加宗亲宴,这已经成为了他生活中一种富有仪式感的活动。
旧街巷、照镜石“重现”猎德村
晚上6时,在村委会,猎德宗祠内外人声鼎沸,觥筹交错,热闹非凡。虽然当晚春茗宴按照惯例只邀请族人,但南方都市报的10名读者这次却能享受“粉丝福利”,破例获邀参加宴会。来自潮汕地区的陈女士现场感受后表示,自己的家乡同样重视宗祠文化,这次参加猎德宴会让她重新感受到了小时候老家的宗祠文化。
今年是猎德祠堂复建十周年,村委为此还特意在祠堂区旁修建了文化长廊,用旧街巷、祠堂“照镜石”等重现猎德旧时风光,展现猎德村丰厚的文化底蕴。不少在外居住的“老猎德”看到熟悉的街巷名,在宴席开始前都纷纷在此拍照留念。
“龙腾里”“庙西巷”“郎官第”“西浦大街”……文化长廊的路面上,旧街巷的名字依次整齐排列着。据介绍,以前猎德村有166条巷子,但有些巷子当时没有命名。现在文化长廊的路上共刻有猎德村旧时108条街巷名,按照顺序一路在地面上铺排。
整条文化长廊的焦点可谓是位于最中间位置的一幅长约五六米的“石刻画”,上面呈现的是猎德旧时的地图。通过地图,可以看到当时猎德村旧貌,树木、房屋、巷陌都在其中。当时的珠江河、海心沙,珠江南岸的山岗农田,以及当时猎德村具有标志性的建筑都能在图中找到,例如旧猎德水闸。“以前我们经常在这里玩的,还记得吗?”地图上一个个如今已经消逝远去的景象,勾起了猎德街坊一连串回忆。
石刻画的右侧,还展示了不少旧祠堂的“照镜石”。“当时,我们旧村每个姓氏加起来共有20多间祠堂,因为规划及场地限制未能全部复建。”村民李世梁介绍,当时,大家便将以前旧祠堂的照镜石保留下来。如今,12块照镜石被装上墙形成一块巨型石碑,讲述着猎德村历史悠久的祠堂文化,让子孙后代也能通过石碑抚今追昔。
采写:南都记者夏嘉雯
实习生黄若佩
摄影:南都记者陈辉
新闻推荐
离婚后爸爸拒绝妈妈探视孩子 经法官耐心调解母女时隔三年再团聚
广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陈昕宇通讯员霍栩怡)在顺德法院调解室,作为妈妈的申请执行人陈某,终于见到了整整三年没有相见的孩子,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