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委四届五次全会报告提出,要加快中心城区城市形态提升,打造一批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佛山新地标,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用“绣花”功夫塑造城市建设管理的标杆。
在城区城市形态提升过程中,除了“大拆大建”,“微改造”也是一条适宜中心城区的路径。去年禅城便以“绣花”功夫提升内街小巷,精细做好城市空间品质提升。今年还将继续投入超1.2亿元用于提升内街小巷。
近年来,广州、上海推行老旧街区“微改造”,做出很多成绩,积累了不少先行先试的经验,或可为禅城下一步内街小巷改造乃至城市更新提供借鉴参考。
广州
以“微改造”提升城市品质
石板街、趟栊门、满洲窗,青砖碧瓦的大屋旁,斜生出一枝碧绿青葱的嫩枝,带着三五朵刚刚开放的小花,行人细语……闲逛在清晨广州荔湾区永庆坊,仿佛回到了百年前的老西关。岁月静好,及至中午11时后,商铺开门,游客渐多,热闹重返,直至晚上。
作为广州老西关的经济核心区域,永庆坊及其所在恩宁路在荣光褪去后,也曾凋零破败。是城市更新“微改造”让这里不仅保护旧城原始肌理,还形成新型创客社区,成为网红景点,聚集人气,实现老城新生。
永庆坊的新生是广州城市更新实践的一个缩影。2015年,广州成立了全国首个市级城市更新局,随后《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及旧村庄、旧厂房、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三个配套文件(合称城市更新“1+3”政策)等系列文件也出台实施。
至今,城市更新已被广州验证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活化区域经济、改善人居环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节约集约高效用地、提升城市品质和能级的有力抓手。
实践:以政府为主导共建共治共享
广州城市更新分为两类,一是全面改造,即成片重建改造;二是微改造,即维持现有建设格局基本不变,通过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等方式,优化区域功能、提升人居环境、激发老城活力。
城市更新中,广州市政府扮演的是主导者的角色。一方面,政府编制并不断完善政策、规定,同时,创新工作机制,如推行专家论证制度、建立公众咨询委员会机制、村民理事会制度等。
另一方面,政府收回基础数据调查权,以确保在土地及建筑物信息核查、规划编制阶段的数据准确性,并组织开展大量的基础工作。
在老旧小区的微改造中,广州市政府坚持在每个环节都尊重居民的意愿,改造前,改造方案结合居民需求制定并公示,确保改造内容切合居民需求;改造中,推动建立建设管理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组织,完善日常协商议事平台和机制;改造后,将居民满意度作为验收标准之一,由街道指导居民自主维护管养。
同时,引入企业、专家、高校等共同参与,通过政府主导、专家论证、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运作模式,实现多方共赢。
资金:市场参与运作财政资金托底
城市更新改造,巨额资金投入一直是头号难题。广州提出创新融资渠道和方式,给予系列奖励等,鼓励有实力的市场主体参与城市更新改造和安置房建设,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广州老旧社区微改造鼓励多方资金投入。有居民自筹资金模式,如广州市民已共计提取个人住房公积金345.36万元用于旧楼加装电梯,天河区德欣小区成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基金并建立资金管委会;有产权单位出资模式,如越秀区梅花路小区由产权单位投入300万元支持改造;还有引入市场资金模式,如荔湾区永庆坊项目引入万科集团投入1亿元改造资金建设运营。而如果各方资金投入仍不足以支撑改造,则由政府财政资金进行托底。
据介绍,目前,广州全市正在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项目696个,占比89%,安排市财政资金16.4亿元。
案例
荔湾区永庆坊:危旧房微改造后变网红景点
荔湾区恩宁路曾经是西关繁华地带,但荣光过后,恩宁路也成了全广州危旧房最集中的区域之一。而永庆坊就位于恩宁路的中段。
早些年,广州市就对恩宁路项目开展了动迁,永庆坊内43栋房屋被陆续收回,但这些征而未拆的旧房因未投入使用而使房屋质量进一步受损,经安全鉴定,有30栋为严重损坏房。
传统的旧城改造思路走不通,政府用城市更新思维启动了历史建筑修缮活化利用的“微改造”。荔湾区政府采用BOT模式,公开招商引入万科集团建设、运营,给予其15年经营权,期满后交回给区政府。
微改造后的永庆坊,岭南建筑整体风貌和空间肌理“修旧如旧”,李小龙祖居、粤剧銮舆堂等历史建筑得到修缮保护,片区功能由民居转换成为商业休闲为主,混合原居民。
万科集团导入文化创意产业,同时配套无明火餐饮、青年公寓、文化展览等功能。如今,永庆坊成为网红景点和创意园,这里有华南理工亮风台视觉大数据研发中心,也有获得德国IF设计大奖的民宿;有主走汉代风格的普安茶社,也有活版印刷体验馆……
微改造给永庆坊带来了新的生机、活力与人气。
上海
“微更新”让老旧小区更有味
拥挤、老化、杂乱……随着社会老龄化的日益呈现,老旧小区空间弊端日益呈现,对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成为许多市民的心愿。这个手术需要动,但小区年纪大了,经不起大拆大建的折腾。在城市更新的大背景下,社区微更新就如同“微创手术”一样应运而生。
上海的“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起始于2016年5月,首批共有11个项目进行试点,涉及6个区8个街道,共收到38个设计方案。2017年,上海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分别位于徐汇、长宁、虹口、杨浦、黄浦与普陀6个区的11个项目成为新的一批试点。随着经验的累积,社区“微更新”的模式将在全市更多小区进行推广。
路径:政府力量推动加强民间合作
上海城市社区“微更新”的路径,一是通过城市艺术活动进行社区微更新改造。例如由民间设计师联合发起,获得政府立项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以微观的视角及低成本的投入对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同时协调各方空间诉求,激发城市空间的活力。在艺术季中,设计师在虹口区的实践案例将原本被洗车美容店占用的街角公共空间通过结合周边环境改造,从景观提升与设置“路亭”装置入手,为路过市民及周边居民提供休息驻留的场所,进而提升了社区周边的公共空间品质。
二是开展各类型团队合作行动。新锐设计师团队与高校力量在上海社区“微更新”过程中起到持续性作用:设计师团队在“微更新”中除提供设计服务外,还可以逐步介入“策划、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等全周期当中。例如上海“19.3”团队将位于老旧社区内的青年旅社中的荒废庭院与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相结合,使私有空间与公共空间互利共生,再现空间的价值;上海同济大学团队则持续关注于各类社区公共空间,在举行各类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联合社区举办一系列的开放论坛活动,让更多社会力量与声音参与其中。
三是通过政府力量的推动。上海启动了“行动上海-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该计划在选取“微更新”试点后,不仅与区级部门对接落实相关问题,还同基层工作者、社区居民、设计师以及艺术家充分沟通交流。这一行动目的是培养社区公众参与,提升改造社区居住环境的意识,同时积累有素养、了解本地文化、有专业技术背景的人员,为“社区规划师”做人才储备。
特点:以社区规划师为纽带加强与市民沟通
据了解,上海“微更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了社区规划师制度,旨在依托社区规划师的专业力量,深入社区踏勘访谈,充分收集各类居民意见,进一步分类梳理、研究采纳,化被动听取人民建议为主动征询。
据悉,社区规划师是发现社区问题,了解居民诉求的重要渠道;社区规划师的指引,可以激发民众对于社区的更新改造意愿。社区规划师也是市民与规划管理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规划管理部门及时掌握了解民众的需求;社区规划师还架起了街道与专业行政管理部门之间沟通的桥梁,消除街道在专业性上的欠缺。
对于具体的规划方案,社区规划师可以将专业的规划内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居民解释,密切与居民联系沟通。同时可以协助做好邻避类设施落地的解释性工作,消除居民因对专业误解导致对项目的抵触情绪。
通过社区规划师还可以加强对街镇专业人员规划素养的培训,定期开展规划培训,组织街镇专业人员学习市、区相关政策文件,提升街道专业人员的规划素养。通过社区规划师也可以向社区居民进行规划小知识的科普,在互动中增加居民对规划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自治模式。
案例
上海老式街区接连上演蝶变“大片”
社区空间“微更新”,是上海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一种城市更新模式。
上海市于2016年启动“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城区进行“小而美”的更新,以此来唤醒城市深厚的文化记忆,创造出有地域特色和归属感的社区空间新形态。
北新泾街道6个社区改造项目被纳入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行走上海2016——社区空间微更新计划”试点。经过改造后,该街道整个面貌焕然一新。不仅地势平坦了,环境整洁了,新泾三村还多了一个面积达1000平方米、运动设施丰富、四周被高大乔木环绕、凉亭长椅皆有的健身广场。
在微改造计划启动后,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的几处石库门里弄小区提出了“共享客厅”的理念,使原先空间封闭的居委会活动室的多面墙壁被完全打通,并进行了玻璃墙改造,不但更加方便居民进出,采光以及视觉效果也得以极大提升,如今这里已经成为深受居民喜爱的“大客厅”。
大西别墅坐落于长宁区延安西路,距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公共空间稀少、基础设施缺乏、建筑老化等问题成为该地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为此,在微更新过程中,社区紧扣居民生活痛点,依据地域特色,以“绿地森林里开出向阳花”为主题,提升社区功能。
记者手记
内街小巷改造提升要注重公众参与
近年来,禅城区花大力气进行民生工程建设,老城活化和更新改造步伐加快,一批道路交通项目建成通车,轨道交通全速推进,内街内巷焕发新颜。去年,禅城便在全区开展内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分别整治提升16条内街小巷。今年禅城还将继续投入超1.2亿元用于整治内街小巷。
从着重治理大街区、主干道,转向下大力气治理内街小巷、改善市民身边环境质量,不仅折射出禅城城市品位的提升,更是城市建设理念的重大进步。
内街小巷的整治提升,与居民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禅城可借鉴广州、上海等地对城市老旧街区的微改造经验和做法。
一是强化公众参与,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内街小巷的改造提升是一个长期过程,改造前可充分征求居民意见,改造过程中加强宣传争取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并探索建立长效管养机制,让居民参与到内街小巷改造提升后的日常管养。
二是要结合当地的传统文化。内街小巷在改造提升过程中,要注意城市风貌的保护与延续,尽量避免“大拆大建”,不能过于重视外观,,遮蔽甚至破坏了城市街区或建筑固有的历史文化和历史传承。
三是可注重与旅游相结合。如果说大街区是城市的“面子”,那么内街小巷则是城市的“里子”。内街小巷在整治提升过程中,可挖掘当地的岭南文化,在注重舒适性和美观性的同时,体现个性特色,打造精品旅游路线。
整理/珠江时报记者冯栋(综合:中新网、东方网、南方日报、惠州日报、规划和自然资源前沿观察)图片为森动禅城摄影大赛作品,刘世辉摄
新闻推荐
禅城开展食品药品行业节后复工安全生产培训企业须严格落实复工复产“三个一”
珠江时报迅(记者/黄瑶通讯员/甄向华)昨日上午,禅城区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召开节后复产安全暨消防安全培训会。会议针对企业如...